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現狀研究

未知

摘要:電視是我國近四億兒童最常接觸、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介形態,制作優質的少兒新聞節目,滿足他們獲取新聞、增長知識、了解社會的渴望是電視媒介的責任和義務,但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起步晚、發展遲緩、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本文試通過分析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現狀,找出少兒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并探索未來發展的對策。 本文首先闡述了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的定位和作用,以概括出少兒新聞節目的獨特性,并分析了在當前國內外媒介環境下,我國加快發展少兒新聞節目必要性。文章主體部分對我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少兒新聞節目進行了抽樣分析,運用兒童心理學和受眾理論研究少兒受眾認知特點和收視行為特征,并設計了調查問卷對武漢市部分城區的少兒進行“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受眾收視調查。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少兒新聞節目總量不足、覆蓋面窄,不能滿足巨大受眾市場的新聞需求;在節目主持、內容、欄目結構、制作方面存在成人化傾向問題。

文章結尾部分認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于:首先要轉變傳播觀念,以兒童為本位,將“教育為主”轉為“寓教于樂”,然后從少兒新聞欄目設置、節目編排制作和主持播報方式三個方面分析了具體操作中的對策。

關鍵字:少兒新聞節目認知特點收視行為特征

Abstract

Television is the most popular media that our country’s children usually touch and receive information. It is the television’s duty that making high-quality children news programs to satisfy their wishes of obtaining news, learning more knowledge and realizing the social. But our country’s children news programs started very late and developed very sluggish.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is text tries to analyze the children news programs’ present condition and find out the future counter plan.

Firstly this text expatiated the children news programs’ fixed position and function to generalize the special characters of the children news program. Secondly I analyzed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dium environment to prove the necessities of quickly developing the children news program. Thirdly the corpus part of this article proceeded the sampling analyzes with our country’s representative programs. Then I research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s perceive and behavior in the child psychology and audience theories. At the same time, I designed an inquisition questionnaire called “children and children news program” to investigate the children in Wuhan’s city areas.

In the end, I find out that we didn’t offer enough children news programs to satisfy with our children’s requirement. There is a serious adulthood tendency in program managements, contents, and column eyes construction. Then the knot tail part of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at the problem-solving counter plan consists in: First we should change the spread idea, regard the children as the basis. Then we should change our execution concept, the article gives some idea on children News program’s news column eyes, program arranges and emcee mode.

Keywords:The children News progra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diens’behavior

1.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概述

受到知識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兒童很難像成年人那樣通過讀書、讀報、讀新聞類雜志和人際交往等途徑獲取信息,電視新聞的直觀、可感、形象性和大眾化,使之成為少兒了解新聞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趣的方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少兒每周至少看電視22個小時,遠遠超過了讀書和看報的時間,中國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研究員卜衛曾對少年兒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對媒介的選擇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在需要了解新聞時,少年兒童選擇電視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廣播21.2%、報紙13.3%、書籍3.0%、其他11.7%,可見少兒了解新聞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報道。英國廣播公司1972年開播專門針對9-15歲兒童播出的《新聞巡禮》,是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新聞節目;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線電視臺創辦了新聞節目《“小小”看新聞》,是我國第一個以少年兒童為收視對象的電視新聞節目,節目問世不久就受到輿論界的關注和支持,宣傳部領導主張有遠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把新聞觸角伸向兒童世界。雖然我國少兒新聞節目起步晚,發展較為緩慢,但目前已經有中央臺少兒頻道《新聞袋袋褲》、中國教育電視臺《少兒新聞》、上海東方電視臺《東視少兒新聞》、南京臺《南京少兒新聞聯播》、四川電視臺《亮眼睛》、武漢電視臺《武漢少兒新聞》等一系列具有一定開拓性和影響力的節目。

由于少兒群體特殊的認知能力和收視特點,少兒新聞的報道內容、形式、新聞語言選擇都與成年人電視新聞有著很大差別,因此首先必須明確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特殊的定位和作用。

1.1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的定位

作為專門為少兒制作的電視節目,它的定位是有其特殊性的,節目定位一般包括收視對象定位、表現對象定位和節目風格定位,我們先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看少兒電視新聞的獨特性。

1.1.1節目收視對象的定位

收視對象即節目的收看對象,兒童是人類生命的一個時間概念,它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同一人群。按國際通用的準則,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一條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然而,每個階段的兒童都有著不同的認知層次,“西方心理學家把兒童的心智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3至7歲為感官期,兒童根據顯而易見的感官刺激來認識產品價值,7至11歲為分析期,兒童對產品類別、售價、功能等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開始明白物質的社交意義,11至16歲為反省期,孩子對市場的產品類別,銷售地點、推銷策略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明白品牌的意義,明白物質的價值,除了滿足個人喜好外,還可以用作社交籌碼”。由此可見,8歲以上的兒童才開始擺脫單純的感官認知,能夠理解和分析事物。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不同,除感官之外,受眾需要有一定的理性理解和思考能力,3-7歲還屬于幼兒時期,只具備感官的刺激反映能力,不具備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因此世界各國兒童電視新聞節目觀眾對象,多針對8歲以上的少兒觀眾,如日本廣播協會NHK綜合電視臺《兒童新聞周刊》面向8-14歲兒童;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巡禮》節目專門針對9-15歲兒童;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兒童新聞》針對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美國獨立制片廠《尼克新聞》針對8-12歲兒童,德國電視二臺《LDGD》新聞節目為9-13歲的兒童播出。我國目前開播的兒童新聞節目大多稱為“少兒新聞”,專門針對8歲以上的少兒群體,根據國內外少兒新聞受眾的定位特點,本文中“少兒新聞”討論的受眾對象是指8-18歲的少兒群體,文中所述兒童、少兒均指向這一年齡層次的群體。

1.1.2節目表現對象的定位

節目表現對象即節目報道的內容對象、拍攝對象。少兒新聞節目的收視對象是少年兒童,但節目的表現對象則不能僅僅局限于兒童,而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新聞本身最大的功能是傳遞信息,這是新聞節目與其他節目的區別,作為直接面向少兒的電視新聞,除了具有真實性、及時性、新鮮性之外,還必須充分考慮特定觀眾的接受能力和興趣。

首先表現對象要具有接近性,即主要選擇那些與少年兒童關系密切的事實,少年兒童中出現的新人新事,他們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反映廣大少年兒童的苦惱和要求,這是區別于成年人電視新聞的首要因素,要以展現孩子們的世界為主。其次也應該把國內外大事通過特殊的報道形式介紹給少兒,并不是說少兒新聞只能報道孩子們的事情,現代兒童興趣廣泛、好奇心求知欲強、想象力相當豐富,作為信息集粹的電視新聞應該滿足于他們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日本廣播協會NHK綜合電視臺于1994年4月開設的《兒童新聞周刊》就注重了把成人世界的新聞深入淺出的播送給孩子們,節目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一周社會要聞,以與兒童密切關心的新聞事實為主;二是新聞要點,深入淺出的報道本周國內外大事;三是本周難點特別節目,使用模型來說明和講解本周的要聞和難懂的詞句。節目一開始播出就贏得了孩子們乃至老年觀眾的喜愛和贊揚,總之一切有利于增長兒童知識、寓教于樂、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拍攝內容都可以成為少兒電視節目的表現對象。 1.1.3節目風格形態定位 風格定位即節目的格調及展現出來的文化特點與底蘊。施拉姆在《我國兒童生活中的電視》一書中首先使用了“兒童是電視的使用者”這一概念,把兒童從一個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提升為主動尋求者,承認了兒童特有的情感、思維、生活,兒童節目風格是區分兒童節目與成人節目的關鍵,也是吸引兒童找到群體歸依感和認同感的關鍵。他們特有的情感、思維、生活都應該用特殊的風格載體來體現。首先是風格特點的兒童化。兒童化即是以兒童的視點兒童的趣味出發來制作節目,符合兒童的欣賞要求。少兒思維行為方式與成年人不同,少兒電視新聞的表現形態也不是“新聞聯播”類成人節目的翻版。兒童看電視一般都是為了輕松和娛樂,即使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獲取信息,也不能等同于課堂學習的一種延伸,孩子們喜歡充滿神奇性、趣味性、幽默性、想象力的節目。從新聞語言的選擇、節目背景畫面和字幕設計、道具的選擇、主持播報形式都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生理特征,特別是對于國內外大事等兒童不熟悉和未知的信息,編導要充分考慮少兒的認知特點探索適當的表現形式。“心理專家認為未知和不尋常的圖像本身并不能激起小觀眾創造性的聯想,因此,必須通過兒童已經熟悉與了解的東西,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把想象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連接起來。”只有真正充滿童真童趣的新聞節目才能吸引少兒觀眾的眼球。

其次是快節奏大容量。兒童看電視注意力集中程度與成人有很大差別,他們會不斷的把目光移向別處,同時伴隨著其他活動,據調查,兒童注視電視屏幕注視的時間長度很少超過30秒,絕大多數少于5秒,因此拖沓冗長、單調緩慢的節目他們并不感興趣,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必須節奏明快、輕松活潑。同時,要不斷轉換畫面和話題引起他們的注意,比如在介紹新聞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背景介紹、歷史典故、現代科技知識等資料、圖片,適當介紹事情的來龍去脈,展示事實的背景,介紹一些技術問題,這就使報道大大增加了知識性,少兒觀眾不僅可以了解“發生了什么”而且可以知道怎么樣發生的,就能使節目更加豐富并提高了新聞的純度和知識的含金量,等于對少兒觀眾的精神食糧作了精加工,讓他們受到啟發,提高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2.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的功能

電視新聞主要有新聞傳播、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社會功能,對于少兒來說,電視新聞主要具有傳遞信息、社會教育和情緒宣泄這三大功能。

1.2.1傳遞信息功能

“信息是指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電視新聞傳播是一項特殊的社會傳播活動,最基本的目的便是向公眾迅速及時地傳遞信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信息需求的急劇增長”少兒觀眾求知、探索和好奇的心理,同樣刺激了他們對信息的需求,而少兒電視新聞強烈的現場感和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觀、通俗易懂的特點使它比其他媒體更能吸引少兒觀眾。

1.2.2社會教育功能

“美國學者凱特?穆迪認為:‘電視培育是現代新人形成的條件’,電視文化中傳播的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結構的形成能起一種與學校教育想媲美,甚至超過的檢測作用、鏡子作用、激勵作用、啟迪作用,這些作用既表現在電視文化能隨時而迅速的喚起青少年迎合社會共同道德指向的行為欲望,也表現它無時無刻的在校正著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種種偏向”電視新聞內容與少兒生活密切相關,都是他們關心感興趣的問題,具有貼近性和感染力,又能提供豐富的信息,寓教于樂,變灌輸宣傳為巧妙的傳播、引導,因此比單純的社教節目更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電視新聞的教育功能首先體現在兒童可以從兒童新聞節目中獲取許多知識,滿足他們的信息欲求,電視新聞潛移默化地傳輸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各種自然和社會知識,同時也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學習,豐富兒童的詞匯量,電視以其標準的發音,向兒童提供了大量的聲音和生動的畫面識別、再認和重現的機會。適當的收看電視節目,積累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學習也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美國學者霍斯頓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學校中成績優異,表現出色的兒童,平均每周看電視的時間為10小時,而明顯超過或者不足10小時的兒童明顯成績不佳”。

其次是培養了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兒童天生具有學習和了解社會的愿望,電視新聞是最直接簡潔地了解社會的方式,少兒新聞對少兒世界新近發生的信息的反映,使少兒不再閉目塞聽,開始學會了解和參與社會,養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習慣,“有關研究發現,觀看電視新聞有利于兒童形成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和政治參與感等”同時兒童在收看新聞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使兒童跳出了狹小的認識范圍,在更廣闊的世界里認識社會,學習并掌握相應的行為規范,電視作為中介因素將兒童與社會聯系起來,使兒童隨著電視進入了成人社會,使他們積累了許多社會知識經驗,促進了兒童社會化發展,電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師”。

1.2.3情緒宣泄功能

少兒也有在媒體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通過新聞媒體與同齡人進行溝通,與同齡人共同談論和分享他們身邊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他們的疑問、他們的憂慮、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歡笑與苦悶都必須有一個宣泄的平臺,制作專門針對少兒的新聞節目,使少兒有了屬于自己傳遞信息的大眾化平臺,獲得群體歸屬感,使他們的呼聲能被社會注意,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被媒體尊重和認可,有利于實現他們心理的平衡。通過少兒新聞這樣一個方式讓他們共享群體信息、解決疑問,能夠有效地讓他們的情緒得以宣泄

2.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現狀分析

2.1我國少兒新聞節目分析

2.1.1國內主要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概述

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狀況,我們首先抽取國內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2個少兒新聞節目作為典型,概括它們各自的特點,以便于準確地分析目前少兒新聞節目的現狀。

1)《“小小”看新聞》

開辦時間:1995年10月1日

開辦單位:上海有線電視臺

播出時段:每天晚上黃金時間首播、次日白天重播數次,

節目長度:10分鐘

主要新聞來源:串播為主,自采為輔,主要挑選中央臺和地方各電視臺播出的電視新聞

主持方式:成人主持,姐姐形象。主持人王幸有張稚氣未脫的臉,又有表演兒童劇的天賦,播講新聞親切自然,平易近人,又能繪聲繪色,平等地與小觀眾進行交流

節目定位:

(1)受眾定位:小學2年級到6年紀學生群體;

(2)節目表現對象定位:中央臺和地方各電視臺播出的電視新聞,選取新聞性知識性、教育性兼具的內容。編輯人員還運用豐富的新聞資料編制成綜合報道,系列小專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

(3)節目風格特點:

A、小時段大容量,日均播出新聞12條,少兒視角薈萃新聞精華;

B、找準“切入點”編出新意:與成人新聞相比,《小小看新聞》的導語和結束語的編寫在整個編輯業務中顯得更為重要,成年人熟悉的新聞背景,孩子們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這就需要在片前增補必須的背景資料,包括地圖、圖標、字幕,有的做成摳像配上相關導語,以此為基礎,將小觀眾“導入”新聞事件,還邀請了上海的兒童心

理學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擔任兼職編輯,針對少兒的關注點、興趣點設置報道內容,選準新聞報道的“切入點”使節目饒有興趣;

C、編播有童趣視聽少兒化: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注意貼近少年兒童,盡可能做到生動活潑有趣,這檔節目在新聞諸要素完整保留的前提下,語言更為淺顯易懂,亦莊亦諧,活潑有趣,很少教化味,為適應小觀眾的“消化能力”這檔節目的播音語速適當放慢,一般掌握在每分鐘200字左右; 2)《少兒新聞》(中央電視臺) 開辦時間:1996年

開辦單位:中央電視臺

播出時段:每天晚上8點首播,次日9:00——15:00分重播兩次節目長度:5分鐘

欄目結構設置:每次報道5到7條新聞,其中包括兩三條口播新聞。每周六為少兒新聞專題節目

新聞來源:CCTV、教育部、共青團中央、CET、地方電視臺、新華社、全國婦聯、中央少年報等其他新聞單位,圖像素材以CCTV為主。

主持方式:主持人造型為年輕的時事課老師。主持風格介于少兒娛樂性節目和成人新聞節目主持人之間,強調大氣和親切

節目定位:

(1)節目受眾定位:8——14歲的少年兒童,即小學二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

(2)節目表現對象定位:少兒新聞應當了解國內外重要新聞,包括政、經濟、社會、科、教育、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與少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關于少兒生活新聞的深度報道,少兒新聞的選題以新聞事件的重要程度為主要依據,兼顧時效性和信息量。選題范圍可參考兩個方面的資料,一是《中國少年報》、《中國兒童報》等綜合性時事類少兒報刊,二是中小學每周時事教育的教材;

(3)節目風格特點:

A、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看社會、看人生;

B、強調少兒觀眾的積極參與,

C、注意新聞的解釋和背景分析,

D、適應少兒觀眾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注重少兒觀眾的心理特點,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少兒新聞》在運行一段時間后,考慮到兒童電視新聞欄目要更具兒童的色彩,更名為《信息樹》,并重新進行了設計:

《信息樹》:

主持方式:主持人、小飛龍和一到兩名兒童串聯

節目風格特點:

A、注重信息性與指導性的結合;

B、大事件與小事情結合,把介紹孩子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和國內外大事結合起來,把孩子們關心的事件作為節目的重要內容,激勵孩子關系國家大事,積極參與、積極思考;

C、節目制作可以通過發動學生提供新聞信息,增加節目的參與性;

D、欄目形式可采取信息報道、花絮、專題快訊、新聞攝影大賽和新聞外的知識。

2.1.2國內主要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總體特點分析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述介紹的國內目前較有代表性的《“小小”看新聞》、《少兒新聞》、《新聞袋袋褲》、《少兒新聞》、《東視少兒新聞》、《南京少兒新聞聯播》六個中央及省市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呈現的總體特點:

(1)播出時段與節目時長

一般來講,8∶30-10∶30、12∶00-13∶30、17∶30-19∶30是少兒收視的三個黃金時段,這三個時段內,會形成三個收視平臺,從以上六個少兒新聞節目的時段選擇來看,首播和重播時段大多集中在晚18:00—19:15和中午12:00—12:30左右,屬于少兒放學回家休息時間,準確地把握了少兒收視高峰時期。但是以上少兒新聞節目時長范圍為5—15分鐘,國內目前能夠提供少兒新聞的電視臺屈指可數,新聞節目形式單一,相比于電視上每天流動播出的長達1小時到半小時的各種成人新聞聯播類節目、新聞專題、新聞深度報道和新聞追蹤節目,短短十幾分鐘的少兒新聞節目處于節目長度相對較短、捉襟見肘的劣勢。

(2)新聞來源

從以上各個節目的新聞信息采編來源來看,由于制作經驗、制作水平的限制,最初開辦少兒新聞的《“小小”看新聞》以及中央臺《少兒新聞》都是以選取中央和地方各電視臺電視新聞以及少兒媒體組織的提供的素材為主,并且都以串播為主,自采為輔,處在借用、共享資源的階段。隨后一些電視臺開始意識到兒童視角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兒童小記者網絡,讓小記者自己采集校園里、生活中一些倍受兒童關注的少兒時事、生活趣聞,他們在大記者指導下開始拍攝、寫稿、錄音,如四川電視臺的《亮眼睛》、浙江臺的《少兒新聞》,小記者的參與使節目更貼近少兒生活;《東視少兒新聞》是全國第一檔完全由少年兒童自己采寫、自己拍攝、自己主持的少兒新聞節目,探索出了由少兒自拍自編自播的新形式,極大地發揮了小記者的積極性,活躍在兒童生活周圍的小記者也為節目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南京少兒新聞聯播》接受來自市內少兒觀眾的的DV短片、新聞圖片和文字稿,更是提高了少兒觀眾收看和參與少兒新聞的積極性。

(3)主持方式

常見的少兒節目主持方式有四種:成人主持、兒童主持、動畫人偶主持和混合主持,從以上節目分析看出,大多數媒體少兒新聞節目多采用成人主持方式,主持人以姐姐或者年輕時事課教師的方式向小朋友講述新聞,同時搭配兒童進行聊天或者串聯,以求節目的穩重和把握分寸,部分新聞媒體在節目開播之初注重培養少兒主播,用兒童的語言、自己的認知方式進行主持,與兒童心理貼近,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即使是兒童主持,說的話也是記者和編導事先定好的,缺乏童真童趣,另外節目主持方式有些呆板,從節目開始到結束都單純地采取讓一個主播“說新聞”的方式,缺乏和場內的兒童交流溝通、互動和參與,肢體語言貧乏,缺乏新意和變化,容易讓人感覺到只是成人新聞節目的“兒童語言”翻版。

(4)節目定位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將15歲以下兒童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主要時期:從出生到2歲的感覺運動時期;2到7歲的前運算時期,7到11歲的具體運算時期,11到15歲的形式運算時期,他研究認為,兒童不具備抽象認知的能力,兒童既不會進行即便是簡單的理性思維,也不會去選擇直觀性之外的傳媒來獲取知識和進行娛樂”,前運算時期直觀的動態的畫面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好奇,但是沒有主動理解、分析和記憶的能力,8歲以后,兒童開始能夠看懂畫面和語言,并開始主動記憶和運用所接觸到的印象深刻的事物,而隨著生活閱歷的加深和心智的日益成熟,16歲以上的少兒已經開始向成人轉換,基本能夠理解和接受成人新聞,因此國外不少電視臺把少兒新聞的受眾對象固定在8-16歲這個年齡階段,英國《新聞巡禮》針對9-15歲兒童;,美國《尼克新聞》針對8-12歲兒童;德國《LDGD》為9-13歲兒童播出;奧地利《MINI-ZIB》

新聞受眾對象為8-14歲兒童。從上表看出我國少兒電視新聞也大多將收視對象鎖定在8-18歲的兒童這個范圍。

(5)欄目結構設置:

從以上節目可以看出,我國少兒新聞節目在欄目結構上,最初只有單一的口播新聞形態,沒有分板塊也沒有花絮、專題等插播方式,現在也只有小部分媒體分板塊組織欄目結構,如中央教育電視臺CETV-1頻道《少兒新聞》把10分鐘的節目分為《時事派送》、《小記者現在播報》、《少年說報》、《生活小貼士》,還有一些節目善于利用花絮、導播等多種方式進行插播,使整個節目更加靈活,覆蓋面也更廣,變動的節目結構形式和新聞播出更能夠適應兒童活躍跳動的思維特點.

2.2我國少兒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

2.2.1節目量少難以滿足巨大受眾市場的需要

前面已經分析過我國少兒節目占所有電視臺節目總量的3%左右,少兒新聞節目比率就更小,國內少兒節目從的品種和數量上看,多為動畫片、游戲比賽、智力測試和器樂演奏、歌唱比賽,真正發揮電視直觀視聽優勢,貼近少兒生活,反映少兒精神面貌、品德修養等方面的新聞、專題電視節目,可謂風貌麟角。由于制作水平的限制和市場利益考慮,我國少兒電視長期缺乏高質量的自制節目源,以最具實力的央視少兒頻道為例,動畫片播放比例占整個節目的四成以上。“在央視少兒頻道每天總時長達18個小時的節目播出中,重播節目時間占了總時長的六成以上。在較早開辦的北京電視臺少兒頻道和南方電視臺少兒頻道,大量重播的動畫片也成為其主打節目,甚至在播出的內容中,還有超過兩成的婦女和老年人節目,自制兒童節目所占比例很少。而且在播放的動畫片里,國外動畫片又占據了較大比例”,專業化強、真正貼近少兒生活、提供少兒成長所需信息的節目數量嚴重不足,我國的少兒新聞節目剛開始創辦的時候,不少電視臺,把播出時間僅定為5分鐘,而且附屬于其他娛樂益智欄目,沒有獨立的欄目特點和專業的制作人員,直到現在,大部分兒童新聞節目也多是10-15分鐘,總量依然不足,播出時間段也不適合兒童收視習慣,其后由于制作水平、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不少少兒節目中途夭折,如浙江電視臺《少兒新聞》、北京電視臺的《小靈通》等多個節目在整體節目改版時被刪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總體來看,少兒新聞還沒有引起絕大多數媒體的足夠重視,節目數量嚴重偏少,以至于在調查中發現沒看過少兒新聞的兒童占62.5%,轉而收看成人電視新聞節目的占46.7%,從來沒看電視新聞的占19.8%,調查中很多兒童除了知道中央臺“新聞袋袋褲”之外,就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少兒新聞節目,這些數據雖然只是武漢地區的一個樣本,但是足以證明我國少兒電視新聞嚴重偏少的現狀,不少兒童在調查中提的最多的建議就是我國目前少兒新聞節目較少,覆蓋面不逛,他們十分喜歡和需要看少兒新聞節目卻無法看到,他們期待多開辦一些益智類的少兒新聞節目,在廣電總局發出各省市開辦少兒頻道的要求后,希望能在少兒頻道中多一些自制的兒童新聞節目,滿足我國少兒的信息需求。

2.2.2現有節目存在成人化傾向

據對國內節目和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發現我國目前已有的少兒新聞節目存在成人化傾向,“成人化,即用成人的思維模式,成人的眼光和行為方式來主持和制作少兒電視節目”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主持成人化

這是少兒新聞節目成人化反映最嚴重的問題。在調查中,不少少兒表示,少兒新聞節目成人主持缺乏童真童趣,刻板傳統的播音模式,雖然穿著小孩子的衣服,扮小孩像,但是說話嚴肅莊重,是成人風格,動作單調,缺乏肢體語言,有的節目雖然有兒童參與討論,但是成人主持始終占據主動話語權,缺乏平等交流,以一種灌輸說教的方式播新聞、說新聞,還有部分節目提倡完全的兒童主持,但是兒童主持失去了少兒的天性和個性,明顯在節目制作之前,臺詞已經由成人編導們寫好再背的,兒童主持變成“機器人”,按照大人的意思,說大人要說的話,做大人喜歡做的樣子,在僵硬的笑容和機械背臺詞的動作里,孩子們真實的聲音被扼殺,童真童趣也被禁錮。

(2)節目內容成人化 近幾年,少兒電視新聞已經逐漸由以單純解說國內外大事轉變到注重貼近兒童生活的角度,但是在調查中,覺得現在的兒童新聞節目很好看的僅占15.2%,不好看的占20.75%,覺得一般的占40.08%。覺得一般的人比較多,主要原因是節目教育性太強,缺乏兒童的樂趣。這就直接體現了少兒新聞節目內容的選擇中,理性教化性強的內容太多,過分突出了節目的教育功能,兒童思維還很不成熟,也沒有成人那樣的人生經驗和豐富曲折的閱歷,要他們讓自己的思維脫離自身,升到一定的理性的高度認識事物,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新聞節目本身以傳播為主,只能在傳播過程中隱性地讓兒童得到啟發受到教育,少兒新聞解說、畫面如成人一樣理性嚴肅是很難讓兒童理解的,節目內容雖然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但是都是些教導激勵、提供典型樹立榜樣的,甚至是長篇大論的兒童會議新聞,很難讓兒童感興趣,“少兒新聞成了學校活動和會議新聞,表面文章越做越多,小記者小主持人淪為話筒架,接受采訪的孩子居然也一嘴的官方語言。到最后,所謂的少兒新聞成了僅由少兒配音的有少兒活動畫面的成人小兒科,怎么著都讓人覺得有些輕飄飄的,既不為成人接受又絲毫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

(3)節目制作成人化

少兒新聞節目制作應該與成人節目有很大區別,少兒節目應該貼近兒童審美特點。少兒新聞按照成人新聞的拍攝、剪輯、解說、配音方法,不注重節目包裝、音樂、美術、字幕、節奏等因素的兒童化,對少兒審美特點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少兒新聞不能如成人新聞制作那么理性、嚴肅,節奏明快、解說剪輯故事化、配音適當夸張幽默、配以有趣的情景音樂,字幕標題適當俏皮化才能適應兒童的收視特點和收視興趣。

3.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發展對策分析

3.1轉變少兒新聞節目傳播觀念

首先必須把兒童節目制作的傳播觀念從以傳者為中心轉移到以受眾客觀需要為中心。有專家研究指出,受眾的需要主要包括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升華需要、宣泄需要和娛樂需要,兒童時期正處在向社會人轉化的關鍵時期,對于兒童來說,求知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除了學校和家庭之外,電視是他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媒體,他們看電視除了娛樂之外,也希望從中獲取一些知識。在前面兩章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兒童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是其他節目所不可完全代替的,他們有很強的求知的需要,對少年兒童而言,新聞就是知識,告訴他們聞所未聞的新知,看了一條新聞就增長了一些新知。在全國各省市開辦兒童頻道的契機下,我們首先應該根據實際,增加少兒新聞節目的數量,增長少兒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提高少兒新聞節目的質量,以滿足四億少兒觀眾的信息需求。

其次是要將“教育為主”轉向“寓教于樂”。調查問卷中,很多少兒不喜歡看現在的少兒新聞節目的原因是節目的教育性太強,缺乏童真童趣,由于少兒受眾的特殊認知特點和注意力集中穩定程度的影響,枯燥單調的“教化”會使他們失去對節目的興趣,“新聞聯播”式的少兒新聞是不符合他們收視興趣的,少兒新聞應該在新聞諸要素完整保留的條件下“寓教于樂”,選取貼近他們日常生活學習的內容,用靈活多變的欄目設計形式生動有趣的解說方式淺顯易懂的語言以及他們喜聞樂見的主持播報形式來吸引他們,做到編播有童趣、視聽少兒化、亦莊亦諧、活潑有趣,少一些教化味,多一些趣味。少兒電視新聞的寓教于樂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主持播報上,用趣味實例中解說新聞,在主持人動手操作中播報新聞,或與少兒主持、少兒記者討論中主持新聞等,當少兒對電視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自然會產生飽滿的收視情緒;在節奏安排上動靜結合、松緊有致;在聲音、畫面的制作上童真童趣等等,都是寓教于樂的好方式。

3.2改進少兒新聞節目制作理念

3.2.1少兒電視新聞欄目設置

“欄目是按照一定的方針和目的,將某些內容、性質、功能、形態相近的節目納入定期、定時、定量播出,以將節目形式和內容整體固定的方式。”因此要做好電視新聞節目,首先必須固定好欄目框架。一般來講,欄目定位包括欄目的理念宗旨、內容、收視對象、播出時段、欄目時長和欄目結構幾個主要的方面,根據以上章節對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分析和受眾特點分析,我們的少兒新聞節目應該改進欄目結構設置方法:

(1)欄目理念和宗旨定位

理念定位即明確少兒電視節目在啟智益體方面的價值取向。少兒新聞節目承擔著給廣大少兒提供信息,進行社會教育的責任,在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向少年兒童提供與他們特定的年齡段相適應的、與他們成長相關聯的新聞資訊,培養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的責任感和寬闊的胸懷。通過了解時事,讓少兒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并不斷增強接受新鮮事物的敏銳性,讓少兒更多的了解同齡人的生活,培養他們關心和理解他人,關心社會的思想情操,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少兒新聞欄目基本內容設置

新聞內容選擇的價值包括影響力、及時性、接近性、顯要性、異常性、沖突性和人情味,對于少兒新聞來講,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新聞內容的接近性,“一方面,人們希望了解特們周圍發生的事件,因為這些事件對他們可能產生直接或潛在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同他們有情感聯系的事件和人物容易產生親切感,總之,只有在人們生活說在地區發生的事情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才有新聞價值”根據以上調查和分析,少兒新聞欄目內容應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兒童身邊的校園、家庭、生活、學習、成長、娛樂有關事情中最新出現的動向,其次是國內外其他地方與兒童群體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再次是兒童學生最關心的社會問題、熱點問題和重大國際、國內新聞。少兒新聞內容一定要適應少兒觀眾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適當穿插新聞的解釋、背景分析和典故,注重少兒觀眾的心理特點,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3.2.2少兒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制作方式

少兒電視新聞節目是以少年兒童為傳播對象的電視節目,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要有針對性和新聞性。針對性使它區別于一般性的成人收看的新聞節目,新聞性使它區別于卡通、游戲等其他少兒節目。現在的兒童不但要面對學習上的壓力,還要承受來自家長的壓力。許多兒童(特別是城市兒童)不得不每天忙碌于學習,心理上是超負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要求少兒新聞節目的制作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要符合少年兒童追求新、奇、樂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少兒新聞的編輯制作上一定要注意與成人新聞區別開來。

3.2.3少兒電視新聞節目主持播報方式[

主持人一直是困擾兒童電視節目的重要因素,“電視節目主持人,不是簡單的播音員,也不是簡單的自然角色的體現,而是要去創造一個被規范了的、符合觀眾審美需要的、特定節目或者欄目中的新形象。”節目主持人一般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是一個節目標志,如提到鞠萍人們就會想到《七巧板》,因此主持人的播報主持形式對樹立整個節目的品牌和美譽度、知名度尤其重要。

首先要根據欄目風格特點選擇適當的主持形式。我們常見的主持形式有三種:成人主持、兒童主持、動畫人偶主持和混合主持,這三種形式各有各的優點,在以上調查中,我們發現喜歡兒童主持的占45.7%,喜歡混合主持的占23.9%。

其次是注意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角色是指根據整個節目的情景、情節發展的需要,扮演具體節目中的形象,這個形象是根據編導的意圖和整個節目的需要精心設置的。少兒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一般包括“姐姐型”、“同齡型”、“卡通型”、“朋友型”、“長輩型”、“老師型”、“英雄型”,具體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應該有不同的主持角色,“7到10歲的兒童屬于學齡初期,思維由具體形象性向抽象思維性過渡,同齡型、老師型、英雄型,可以滿足少兒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需要;而11到15歲是少年初期,朋友型、老師型和英雄型讓他們在思想上受到啟發,感到平等和尊重”,因此同齡、老師、英雄、朋友這四種角色類型更適合少兒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一旦確定角色類型后,主持人就應該全力以赴融入自己所在的角色,如在中央臺《少兒新聞》欄目設計中就直接表述了主持人角色定位為主持人造型為年輕的時事課老師,主持風格介于少兒娛樂性節目和成人新聞節目主持人之間,強調大氣和親切,而上海臺《“小小”看新聞》的主持人王幸則是平易近人的姐姐形象,總之少兒節目主持人應該找準角色并融入角色。

雖然我國少兒電視新聞節目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但是向少年兒童提供與他們特定的年齡段相適應的、與他們成長相關聯的新聞信息,是電視人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不僅是一個電視專業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相信我們的電視人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中逐步探索出我國少兒電視新聞更大的發展空間。

[1]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英).電視與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2]黃匡宇.電視新聞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3]冉華.電視傳播與電視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4]陳龍.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5]朱菁.電視新聞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6]羅伯特·艾倫.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7]黃匡宇.廣播電視新聞學概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8]劉海貴,張駿德.新聞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9]張國良.傳播學原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10]李彬.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11]申凡,戚海龍.當代傳播學.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

[1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13]斯蒂文.小約翰(美).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沃納·賽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美).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5]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16]時蓉華.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17]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