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博秒時代 做強電視新聞
步永忠
2009年以來,微博風生水起,以銳不可當之勢進入中國網民的生活。作為一個實時性、互動性和平民性的社會化媒體平臺,微博的出現給電視新聞傳播尤其是地方臺的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也給電視媒體創新傳播手段、提升傳播能力帶來啟發。電視媒體借鑒微博從而增強競爭力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微博的優勢和電視的軟肋
微博等網絡傳播工具的產生改變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不少人上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博首頁,抑或長時間掛著客戶端,不時刷微博、寫微博、轉微博。有論者指出,微博的出現喻示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與其國外原型Twitter相比,已經本土化的微博在保留其社交、通信等功能的前提下,媒體屬性得到進一步強化,不斷制造出或者深度介入到一個個新聞事件中。比如2010年的方舟子微博打假、宜黃“血拆”、舟曲泥石流災害中的微博救援、360和騰訊大戰,以及2011年的廣東汕頭女醫生事件、武漢“五道杠”少年事件等。《南方人物周刊》把“微博客”作為2010年度人物,正是基于其日漸擴大的影響力。
微博媒體屬性的放大緣于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態和輿論環境,也是其信息創建和傳播的獨特性帶來的必然結果。盡管電視目前仍然是影響最大的大眾傳媒,但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的廣泛運用,web2.0時代的微博在信息產生和傳播方面都有其先天優勢。
信息產生的簡便性、實時性。使用微博發布信息易于操作,140字的限制使得發布者無需像寫作博客那樣注重內容的深刻新穎和內在邏輯,或者寫下靈光一現的隨感,或者記錄眼前發生的新鮮事。由于開放第三方軟件,微博能夠整合其他傳播工具,內容發布和更新方式廣泛,上傳圖片、粘貼鏈接極為方便。這種簡便性和移動終端相結合,進一步簡化了信息發布的流程,激發了人們的表達欲,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成為了現實。這種隨見隨寫、隨見隨拍產生的信息具有很強的實時性。而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的門檻要高得多,它必須遵循采、編、播、審的流程。盡管當下拍客的視頻、圖片也會被電視采用,但編、播、審的環節卻不能省卻。由于電視等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方面追求嚴肅性和權威性,未經證實的消息不敢貿然刊播,使其發布的新聞在時效性方面落后于微博等新媒體。在報道本·拉登被擊斃的消息時,Twitter再一次領先于傳統媒體。美國前參謀長凱斯·厄本率先在Twitter上披露:“一位有聲望的人剛剛告訴我,他們干掉了奧薩馬·本·拉登。太棒了!”而CNN正式報道此事已在20分鐘后。
信息傳播的分享性、社交性。微博不僅降低了內容創建的門檻,也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門檻。微博的關注、被關注以及轉發,既是一種基于信任關系的人際傳播,又是一種裂變式的大規模快速傳播,微博達人李開復稱之為病毒式傳播,就是指微博上的信息一旦進入轉發狀態,傳播范圍呈幾何級數增長。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完全不同于電視等傳統媒體由點到面的單向傳播。微博時代,“微博客”掌握了生產工具,人人都成了記者、編輯和廣播者,他們產生的信息處于共享狀態并可以實時搜索。2011年5月20日,泰州市區供水管網遷移,通告稱從當晚9點開始36小時內二層以上用戶減壓供水,當晚電視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并告知市民儲水知識。經過施工人員的努力,管網遷移只用了17小時就提前結束并恢復供水。但由于本地電視臺新聞節目要到晚上才能播出,這一消息延后了四五個小時才在電視上發布。此時網絡的快捷優勢就顯現出來,管網遷移結束并恢復供水后,本地網絡上就出現了相關消息,新浪微博也出現了相關信息,跟帖評論者不在少數。對于電視媒體,尤其是不能實時播出最新消息的地方電視媒體來說,微博等新媒體在時效性方面的強勢是相當明顯,且具有相當競爭力的。
就其媒體屬性來說,微博是一個社會化、大眾化、平民化的媒體平臺,除此而外,它還集合了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工具等溝通功能,扮演著傳播、通信、社交等多重角色。而微博的分享、互動等優勢,恰恰就是電視新聞傳播的軟肋。雖然電視媒體仍然是當下第一媒體,但面對微博等新媒體的競爭態勢,電視是到了警醒的時候了。
二、電視的強項和融合的路徑
微博等新媒體咄咄逼人的態勢似乎讓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很是氣餒,但在信息的權威性、深度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范圍上,電視等傳統媒體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問題是如何借鑒、融合新媒介之長并放大自身的優勢。
由于發布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目的也不一樣,微博內容的豐富性超過其他媒體,其差異化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媒體。信息多元而無序,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狀態。要在眾聲喧嘩中分辨出有價值的信息,必須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2010年底微博上的“金庸被死亡”事件,就是由于《中國新聞周刊》編輯在該刊官方微博上引用未經證實的消息而引發的。
由于內容都是由用戶自我生成,未經把關、求證和審核,微博上的信息難免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以訛傳訛現象時有發生。相比較而言,傳統媒體是一種權威信息源。有專業人員采訪、制作和審核,并對用戶負責,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可信度和深度方面優勢明顯。其系列報道、連續報道、新聞專題、高端訪談等深度報道方式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分析事態變化,是微博這樣的平民化媒體平臺無法相比的。早些年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使得電視成為最大眾化的媒體,傳播范圍廣泛,傳播能力強大。媒介發展從來不是以后來者完全取代前者為結果的,今天的傳媒格局是印刷媒體、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共存。電視仍然有強大的立身之本,只要與新媒體主動融合,其生命力仍舊強盛。
1.開通微博,主動嵌入微博版圖。鑒于微博日漸擴大的影響力,傳統媒體紛紛向微博伸出了橄欖枝。江蘇廣電總臺新聞中心在新浪微博上開通了專門賬號,直播新聞事件,發布旗下《江蘇新時空》、《有一說一》等諸多新聞欄目的信息,包括節目預告、內容介紹、視頻鏈接等,與該臺的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等相得益彰。2011年5月21日18點45分,該微博對廣受關注的“借眼”寶寶小軒軒的手術進行了直播,共有83744名“粉絲”觀看了微博直播。微博同時對江蘇臺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的直播進行了鏈接,擴大了新聞事件的傳播效果。上述泰州市區減壓供水的報道,記者如果能在現場及時發布微博直播施工進展,顯然更有助于擴大媒體影響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2.內容為王,為微博用戶提供獨家報道。作為內容生產者,傳統媒體如何把深度內容推銷出去,通過微博基于信任鏈的傳播機制是不錯的選擇。幾年來,《南方周末》、《新周刊》等老牌深度報道媒體都開通了微博,通過把富有競爭力的內容打碎并融入微博,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BBC、ABC、CNN等還打造了專門的客戶端,和微博客戶端一起進入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這些內容供應商的出現成為網絡世界的一道風景。對于地方電視媒體來說,由于技術門檻的原因,打造專門的客戶端進入移動終端還不太現實,但通過微博提供深度內容卻是切實可行也是一本萬利的。
3.善于在微博上尋覓線索,及時跟進最新事件。微博的誕生讓信息傳播進入“秒時代”。大多由親歷者現場發出,微博信息呈現出原生態、高時效等特點。一些信息受到關注并被廣泛轉發,另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則可能淹沒在不斷更新的信息長龍中。傳統媒體記者應該敏感地抓住微博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而把它放大,做深做透。在電視播出過程中,也可以用字幕、口播等形式隨時播出有價值的、經過核實的微博信息,在電視直播窗口打開的情況下,可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反映微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