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視節目《中國達人秀》的價值理念
田瑞娟
媒體作為新聞傳播的媒介和文化、宣傳的載體,在完成信息傳播的同時,負有巨大的道義責任。我國的主流媒體承擔上述責任的同時,更把“唱響社會主義主旋律,維護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看做第一責任。即使是一些提供娛樂節目的欄目,也努力在其輕松表象下積極履行這種嚴肅的責任。《中國達人秀》即是其典范之一。《中國達人秀》是東方衛視制作的一款真人秀節目:讓平凡而富有才藝,擁有夢想并渴望奇跡的普通人走上舞臺,展示精神,實現理想。《中國達人秀》由于中國文化土壤的豐厚和中國民眾的才智,2010年(第一季)一炮打響,2011年(第二季)更趨成熟,全國收視率居高不下。每期的1小時的節目,要錄12個小時,然后從中剪輯。這種精心選擇體現了有意取舍的價值理念。
定位草根,突出主體,實現以人為本
不論是來自廣西南寧市武鳴縣府城鎮大墩囤的“草根舞王”卓君,還是安徽農村的賣菜大姐、“中國版蘇珊大媽”菜花甜媽,抑或是流浪世界的街頭藝人獲得“實力的綻放”單項獎的胡啟志,都是達人,又都是草根。
就群體而言,草根是基層的、民間的、基礎的;就藝術而言,草根是非主流、非正統、非專業的。“草根”雖然平凡,但因其有豐富的生活和長期的積累而蘊有無盡的創造力。一方面,民眾是歷史的主人;另一方面,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所以達人就藏在蕓蕓眾生之中。給民眾一個舞臺,就有可能會收獲一個又一個奇跡。也許,這就是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發軔的初衷:挖掘民間才藝,展示基層生活,給真正的社會主體以應有的位置,讓老百姓變為主角。這種還主體于民的理念,其實也正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
2010年第一季的決賽,才藝比劉偉成熟,也一樣展示了殘缺的完美的殘疾人馬麗和翟孝偉組合,卻沒有獲得達人秀的冠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馬麗和翟孝偉在參加達人秀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已摘得中央電視臺“第四屆舞蹈大賽”最佳人氣獎和銀獎及第八屆中國文化藝術節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大獎。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因為已稱得上藝術家不再是一般的草根而未獲冠軍。這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中國達人秀》的草根定位。
就《中國達人秀》的形式而言,主持人退出舞臺,站在側幕,評委挪居一側,將舞臺徹底還給百姓,把儀式感放大,凸顯其對來自平民的尊重。半決賽時,更讓普通民眾登上人民大會堂。這種形式一樣是對傳統的顛覆,強調了定位草根的主旨,張揚的是人本理念。
給智障架子鼓和街舞組合毫不猶豫的三個“yes”,彰顯了對弱勢群體的深情關注和激勵,不但給予了展示才藝的一席之地,而且給予了生的力量與支撐,讓其樹立自信和找回自尊,使“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至邊緣個體。
才藝導向,故事尋根,旨在弘揚達人精神
可以看出,《中國達人秀》的海選,是以才藝為導向,以故事為根基,但媒體工作者的重心是挖掘人的心靈,探究參與者的深層內涵和動力,目的是結析出某種閃光的東西,并將之作為道德價值展現、突出,給社會、民族提供文化營養、精神食糧和道德支持。這個過程其實成了“達人秀”的真正目的。而后來的決賽,實際上成為慣性的一環,產生才藝與精神合一的達人淪為次要,并不是節目的主旨所在。
可以從另外一些媒體的態度反證《中國達人秀》才藝導向、故事尋根的目的是弘揚達人精神的價值理念。《中國達人秀》第一季冠軍劉偉,之前曾參加過《快樂男聲》的預選賽。不幸的是,歌沒唱幾句,他就被打斷;鋼琴抬進來也沒彈到半曲,評委再次不耐煩地打斷了他,并不予點評。——純粹以表象的外貌和單純的才藝為價值取向,不探究內涵,不尊重弱勢群體,不追求精神和境界。其實,才藝離開了“人”和人的本質,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是某種意義上的淪落。人本身的內涵才是“秀”的價值所在。幾個月后,劉偉空著袖管走上《中國達人秀》舞臺,坐到鋼琴前,琴聲響起,全場靜穆,一曲甫完,掌聲雷動,觀眾起立。劉偉,成了《中國達人秀》的冠軍,而且引起轟動,贏得國內外媒體對劉偉的贊許。這正是《中國達人秀》以弘揚達人精神為目的的價值導向的成功。
不同的價值理念下的行為有不同的結果。“如果唱得好,你參加青歌賽;如果靚酷,你參加超女快男……達人秀的標準就是能夠帶來振奮、帶來溫暖與感動。”《中國達人秀》主創曾這樣表示。當中國大部分娛樂節目陷入內容平淡、形式平庸,更有一部分節目品格流于低俗之時,《中國達人秀》讓中國經典的價值觀回歸主流,殺出重圍,這既是國人的期待,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有主流價值的東西,或者有普世價值的東西,不但給人以美感,而且給人更多的啟迪、更多的鼓舞和更多的力量。
關注故事,感動真情,闡釋核心價值
如果沒有對“人”的內在、心靈的細節挖掘,終究會停留于枯燥和淺薄,無法顛覆乏味,用生動升華平凡。要知道,人、受眾,每個個體內心最珍愛的是情感和信仰,所以最打動人的是對情感的細節表達和對信仰的具體闡釋。
生活中的所有感動都不能和不會沒有故事,所有的故事中不能和不會沒有真實的細節。空著袖管的劉偉和沒有手指的鄭桂桂不用挖掘,故事就在眼前,感動也就在眼前。而其他人的感動,不深層次打撈其細節,故事不會露出水面。
汽車修理工姜仁瑞——跳孔雀舞者,如果沒有故事細節的挖掘就沒有其道德價值的珍貴展現。僅靠孔雀哥邁著笨拙的舞步,不會有大眾的感動,有的是伊能靜的不忍卒看、高曉松的笑按“停止”、周立波的一番調侃和會場的一片哄笑,以及孔雀哥壓抑著內心的表情的木然。但一切因周立波的一問而轉折:“什么原因讓你發明孔雀開屏?”“為了哄我老婆開心,我老婆在床上癱瘓三年了。”高曉松緊接兩遍的“對不起,對不起”,是他在道義上對自己輕率的否定,甚至是在對技術上的不屑和批評表示自己的修正和歉意。周立波強調,“為了讓臥病在床三年的太太開心,他發明了這個裝置,用他并不嫻熟的舞步,哄自己心愛的人開心,太感動了”,全場掌聲。姜仁瑞在委屈之后,臉上綻放出由于被肯定而心靈共鳴的笑容,使一個沒有藝術美感的舞者的自卑,瞬間還原為一個精神巨人的自得。女兒說媽媽不會表達,只會傻笑。爸爸一打開孔雀,媽媽就笑了。“我會一生一世侍奉你,保證把兩個女兒好好撫養成人,這是我一個男人應該做的,我也能做到,你不必為我擔心。”一個敢擔當、敢負責任的中國男子漢的形象樹起來了。周立波堅定地倡導:“打開你的孔雀屏,讓它再綻放一次!”于是完整的表演,全場起立鼓掌,評委起立,給了三個“yes”。人們在這場并沒有多少藝術含量的表演中,因為故事的糅合而經歷了一場愛和道德的洗禮,見證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男人的柔軟情懷。故事的魅力昭然。
有些故事只有在品了細節之后才能因為真實和真誠而感動。蜘蛛俠張海軍,一個給手機貼膜者,妻子喜悅原是師范學院聲樂系的團支書,為了和他在一起放棄了一切。評委說他不會唱歌不會跳舞,在表演上有點多余的時候,觸到了他的軟肋——婚姻的不般配。讓喜悅單獨表演,兩人需要拆開時,他心里在體驗情感的危機;當喜悅用她純正的樂音唱“水藍藍山青青”的時候,被退到邊緣的張海軍木著的表情,讓我們感受到他心底的巨瀾:不般配婚嫁的缺憾,拉她的后腿,是她的累贅……愛著和愧著的矛盾,使他淚水長流。他的自言自語,是在念給自己的良知和靈魂:“她曾經是一只鳳凰,嫁到了我家這么個雞窩……”他想把內心積攢十年的內疚,用決堤的淚泉洗凈。當周立波給這個偉大而不改夢想的女人“yes”時,他虔誠地三次彎腰90度說謝謝;當黃舒俊“為了你能放手”給“yes”時,他110度鞠躬并彎腿虔誠之甚;伊能靜看出他的歉疚,提議跟她表白時,兩人漫長相看,始淚眼無言,繼相抱而泣。“你們成功了!”他彎腰致謝幾近跪地,然后精神釋然蹲地抱頭張嘴大哭:為終于為她做成了點事而哭;為自己內疚減輕壓抑釋放百感交集而痛快大哭。眾人無不感動。我們說,不論其身份是擺地攤還是跑龍套,都是在社會底層求生存的人,他們的這種感情是真的。愛她就千方百計地幫她實現夢想。這種愛的真誠愛的執著引發人心的共鳴,其實是故事細節的作用。
感動,是投合了自己的價值;共鳴,是同時投合了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價值。大家共同價值的匯聚最終擰成一種主體價值,那就是社會核心價值。在多元化的社會價值中,哪一種價值能夠成為眾多價值中的核心,評判的根本標準,就是看哪種價值最能打動人感染人,被社會大眾所公認所踐行。在倡導積極向上生活理念的舞臺上,讓普通人登場,完成夢想的幸福過程,讓觀眾在故事和細節的挖掘中,感受情感的共鳴,并在感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修正、調整自己的差距,這正是共同價值、核心價值的驟然外現和在外現中對人心靈的陶冶、錘煉與揚棄。
追求卓越,精英團隊,實現史無前例
《中國達人秀》一開始追求的就是大作為和大成就,追求卓越是他們重要的價值理念。
主創者把《中國達人秀》定位為:嚴肅的而非娛樂的節目。娛樂只是一扇門,它很寬,人人可以進來。但它后面的東西卻很厚實,維系的是情感和文化信仰。主創者期望這檔節目最終能成為一部全民勵志書,鼓勵中國人更積極地面對平凡,更自信地面對生活,并野心勃勃要以其內涵參與中國電視歷史進程。
目標通過“行動”才能成為現實。“行動”就要有大手筆的團隊。《中國達人秀》組織了頂尖的評委陣容:品質評委高曉松,情感評委伊能靜,民生評委周立波,每人都是其行業或者專業的拔尖人物,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同時《中國達人秀》還有專門負責挖掘人物背后故事的隊伍。而且從編導樣式的創新到評委的知名度講究,從主持人的串詞到初賽決賽的定奪,從場內的互動到場外的應和,都竭力追求別出心裁的創意。
正因其鮮明的價值導向和深切的人文關懷、高標準的目標定位和精細的操作理念以及出色的行動力,《中國達人秀》越來越吸引國人的關注,越來越迸發出震撼心靈的魅力,并以強大的力量把震撼心靈的價值觀念滲透到這個時代所有國人的內心渴望中,從而實現了非主流的娛樂節目對社會道義的擔當。
結語:媒體的道義和責任
《中國達人秀》不在于推出幾個達人,而在于借助尋找達人的形式,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強化核心價值,彰顯民族精神,促進文明進步,構建社會和諧。也就是說,《中國達人秀》的價值和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中對底層生活真善美的挖掘、肯定和張揚其價值以及發揚光大。
在一個普通媒體的一檔娛樂節目里,竟能讓人感覺到其承載的厚重的社會的現實的精神的價值內涵,不能不引發人們對媒體道義和責任的思索。
媒體應有積極導向的道義和責任。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形成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價值理念,這種價值理念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群體意識的概括。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必然發出公眾心聲,代表公眾良知,引領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進步。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媒體的生存之道,也是媒體的發展之道。
媒體人要有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意識。媒體的道義和責任最終要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媒體人的身上。所以每個媒體人都要有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意識,不論其是主流還是非主流,不論是娛樂還是嚴肅,都應以弘揚中國的傳統精髓文化為己任,并以此指導自己的實踐。
媒體人擔當社會責任的能力取決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面理解,因此媒體人要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把握作為職業素養來培育和培植。每一個媒體人都要在核心價值的框架內自律、敬業和努力,做構建社會和諧,彰顯社會文明,推動社會進步,建設美好精神家園的強有力的吶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