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一首含蓄委婉的愛情散文詩
未知
對于《秋夜》,評論者多認為文章是通過描寫肅殺、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種景物,表現作者當時孤獨、苦悶、激憤的心情,體現了作者與惡勢力進行不妥協斗爭的精神。我認為《野草》是一組含蓄委婉、難于直言的愛情交響曲,《秋夜》就是第一首含蓄委婉的愛情歌,拉開了魯迅與許廣平愛情的序幕,盡管“猶抱琵琶半遮面”,盡管充滿矛盾,盡管只是淡淡的喜悅。
一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的魯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婚戀,而婚戀對人的影響是神秘的,力量是偉大的。魯迅在創作時,不可能不涉及他的人生經歷,包括他的情感和婚戀。他的人生經歷在他的小說中隨處可見。那么,魯迅的情感、婚戀經歷呢?難道就沒有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表現嗎?
我們先來看看魯迅的婚戀經歷:1901年2月,在母親的安排下,魯迅和朱安正式訂婚。1902年3月魯迅東渡日本留學后,因“母命難違”,魯迅違心答應了婚事。1906年6月,魯迅從仙臺回到東京,此時他已決定“棄醫從文”,要以文藝的方式投身革命運動。正當魯迅準備施展宏圖時,收到母親病危的信。魯迅是“孝子”,許廣平回憶說:“他很孝順他母親。如果他母親不在,在這可悲憤的環境里,他可能自殺。”這時魯迅離家已四年,盼望見到母親立刻趕回。可當他走進新臺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家門張燈結彩,大紅喜字當中掛。他立刻明白了母親召他回國的真意:與朱安結婚。魯迅怕傷了母親的心,默默地答應了婚事,默默地按老規矩辦完婚事,使看熱鬧的故鄉人泱泱而去。結婚本是人生最高興的大事,但魯迅一絲高興也沒有,并且感到很孤獨,母親和人們“荃不察”他不滿這樁婚事。于是,洞房花燭夜魯迅在母親房里搭鋪而眠,在家里只呆了四天就告別母親,告別故鄉。告別新婚的妻子朱安,重返東京。魯迅把這段經歷寫在《孤獨者》,把喜事寫成喪事,表明魯迅對這段婚姻的極度不滿,魯迅說朱安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魯迅和許廣平的戀愛始于1924年,他們相識在女師大。當時魯迅在教育部工作,兼職到女師大帶課,講《中國小說史略》。許廣平是魯迅的學生,坐第一排聽課,“邊聽講邊把這位滿身補丁,不,漫天星斗。一團漆黑,長發直豎的先生速寫起來。”“速寫”即畫像,許廣平從一開始就對魯迅產生好感,隨著交往的頻繁,對魯迅產生了愛意,并大膽進攻。于是兩人開始通信,從“小鬼”、“害馬”的昵稱中可看出他們兩人的感情已超出正常的師生關系,兩人戀愛了,但魯迅對許廣平的戀情是矛盾的,充滿自卑感,一方面愛情之火被點燃,一方面又顧慮重重。
二
弄清了魯迅與朱安無感情的婚姻,明白了魯迅與許廣平的師生戀、婚外情,破譯《秋夜》就水到渠成了。
《秋夜》的開頭是這樣的: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個開頭歷來有爭議,曾經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是作者采用重復的修辭格,突出棗樹,使贊美的對象更加鮮明;二是認為體現了作者孤軍作戰的感覺,反映了當時革命者沒有聯合成戰線的事實:三是認為沒有什么特殊意義,解放前還有人認為是“墮入惡趣”。
“棗樹”在后園的墻外,而園內有什么呢?從下文看,是“野花草”,即“小粉紅花”,應作何解釋呢?其實。把《秋夜》當作愛情詩來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后園”象征魯迅的內心世界;兩株“棗樹”,一株是魯迅,一株是朱安,兩人雖結婚,但無感情,所以在“后園”的墻外;而魯迅與許廣平已秘密戀愛,兩人是婚外情,故許廣平是“野”的,“小粉紅花”象征許廣平。
到第二段,作者將筆鋒一轉,寫“奇怪而高”的夜空。夜空“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突出其高遠、奇怪的特點;這么“藍”的夜空,現在是“閃閃地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突出其冷漠、險惡的特點。
魯迅與許廣平雖是秘密戀愛,但沒有不透風的墻,結果遭到包括他弟弟周作人在內的社會名人、教授、學者、學生等人的強烈反對,說他不道德,冷嘲熱諷魯迅與許廣平的戀情。高長虹是魯迅的學生,他也攻擊魯迅。1926年11月21日高長虹在《狂飆》第七期上發表題為《給——》的詩,說:“月兒我交給他了。我交給夜去享受……夜是陰冷黑暗,他嫉妒那太陽,太陽丟開他走了,從此再未相見。”魯迅后來說:“那流言,是直到去年十一月,從韋素園的信里才知道的。他說由沈鐘社里聽來。長虹的拼命攻擊我是為了一個女性,《狂飆》上有一首詩,太陽是自比,我是夜,月是她。……我這才明白長虹原來在害‘單相思病’,以及川流不息的到我這里來的原因,他并不是為《莽原》,卻在等月亮。”接著又說:“那時就作了一篇小說,和他開了一些小玩笑,寄到未名社去了。”這里的“一篇小說”指的是《奔月》,“他”是高長虹,寫《奔月》就是和高長虹開一些玩笑。“夜空”象征著以北京為主的社會和輿論,發冷眼的“星星”指攻擊、搬弄是非的社會名人、教授、學者、學生。微笑的“夜空”于是借這些人“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面對各種攻擊,魯迅很不滿,用諷刺手法表明對“星星”、“夜空”的議論的不屑,他要保護“野花草”,因為她是我園里的。
第三段作者才正面寫“小粉紅花”,那她有什么特點呢?又在干什么呢?
“小粉紅花”是眾多不知名中“記得”的,現在還“開著”,“更極細小了”,在寒冷的秋夜里“凍得紅慘慘地”,“瑟縮著”。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是“夜空”將繁霜灑在她身上,暗示1923年的寒假里。為照顧得了猩紅病的許廣平,許當時的男友被傳染而不治身亡,她卻奇跡般地活下來。開學后,遭到流言蜚語的攻擊,許廣平后來回憶說:“它曾經摧毀了一個處女的純潔的心,永沒有蘇轉。”
于是,她在瑟縮著“做夢”。夢的內容有兩層:其一,“春的到來,秋的到來”;其二“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夢的第一層意思是表明許廣平想愛又怕的心理,既有“春”,又有“秋”。第二層意思中的“瘦的詩人”指魯迅自己。許廣平回憶魯迅第一次上課的情景說:“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約有兩寸長的頭發。粗而且黑,筆直地豎著,當真得‘怒發沖冠’的一個‘沖’字,……褪色的黑馬褂,差不多打成一片。手彎、衣身上則炫著異樣的色彩,好似特別的花紋。皮鞋的四周也滿是補丁。人又鶴落,常在講壇上跳上跳下,因此兩膝蓋的大補丁,也掩蓋不住了。一句話說完:一團的黑。……鐘聲剛止,還來不及請教,人不見了,那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魯迅當時和周作人鬧翻,兄弟失和,給魯迅造成極大的精神傷害,又忙于創作和論爭,魯迅常借酒、抽煙消愁,摧殘自己的身體,有病不去治。這就是“瘦詩人”的形象:個子矮小,體弱多病。頭發直豎,全身黑衣補丁。“瘦詩人”“將眼淚 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是指魯迅沒感情的婚姻造成的傷心終于有了寄托。
到了第四段,情形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夢的內容的變化。“小粉紅花”的夢成了:秋后要有春。“棗樹”的夢是:春后還是秋。這種充滿矛盾、截然相反的夢,反映兩人對戀情的態度不同,即兩人對戀情的未來結果有著不同的理解。魯迅和許廣平是師生關系,年齡相差又大,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造成了兩人對這種婚外戀、師生戀的心理相矛盾。 其次,“棗樹”的變化。“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表明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沒有感情,如同秋風掃落葉,只有光禿禿的樹干,暗示只有形式上的夫妻婚姻生活。“棗子”被打得一個也不剩。“被打”指當年故鄉人看他們結婚的熱鬧“戲”。“棗子”象征結婚成家,兩個人結婚后就無人問津他們沒有感情的婚姻。同時,人稱的巧妙轉換,由復數“他們”轉換成單數的“他”,象征朱安的那棵“棗樹”隱退了,象征魯迅的那棵“棗樹”要去關心、保護、愛“小粉紅花”了,要去“直刺”說閑言閑語的“天空”了。
第三,“棗樹”對夜空態度的變化。“棗樹”開始諷刺、不滿“夜空”的冷眼、微笑、灑繁霜,而現在要將最直最長的枝芽“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面對別人的肆意攻擊,面對自己的不幸婚姻,魯迅激憤的心情爆發了,要反擊了,要刺得天空“閃閃地鬼日夾眼”,月亮“窘得發白”。
這種“直刺”的維權斗爭精神在第五段里表現得更厲害了,使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顯示一種頑強而有韌性的斗爭精神。魯迅的反抗斗爭也暗示不畏流言蜚語的攻擊,決心接受許廣平的愛和愛許廣平,從而為下文寫自己內心世界的活動作了很巧妙的鋪墊。
第六段只有一句話:哇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去了。
“夜游的惡鳥”歷來有爭論,大多數評論者認為是“象征黑暗勢力下的冷酷氣氛”,或是“助威者”、“逃亡者”,我認為是誤解了。
“夜游的惡鳥”實際上是指貓頭鷹,如魯迅曾親手繪制過貓頭鷹的圖案作雜文集《墳》的封面,自己還有過貓頭鷹的綽號。以自己喜愛的事物代表自己是常見的寫法,“夜游的惡鳥”指魯迅自己。“哇”聲既是魯迅激憤心情忍不住的吶喊吼聲,又是魯迅壓抑心情的爆發聲,拉開了“愛”的序幕,一掃前文矛盾、苦悶、孤寂的心情,掀起了對愛情追求的高潮。
這里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秋夜》的地點結構的變化,從前文的“后園”變成了“室內”,“后園”是情感世界的象征,“室內”就是情感世界的深層次,“哇”聲正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二是人稱結構的變化。從前文的“棗樹”到“他”再到“我”,表明前文是由旁述含蓄傳情,下文是由自己來直接委婉抒胸臆。
第七段寫“我”聽到夜半吃吃的笑聲是自己發出的,這里“哇”的吶喊聲后的自笑。是一種會心的笑,一種愉悅的笑,一種情不自禁的笑,心情是激動的、亢奮的。“哇”、“笑”又隱含從想法到付諸行動。于是,“我”旋高了“燈火的帶子”,意思是愛的欲望升起來了,照亮了內心世界,“我”要去愛了。
第八段主要由“小青蟲”和“火”兩個意象構成。我認為“小青蟲”是“我”內心深處蠢蠢欲動的愛欲,“小青蟲”在后窗的玻璃上亂撞。飛進來后又在玻璃燈罩上撞,就是“我”有了愛并蠢蠢欲動的真實寫照。“小青蟲”撲火,即“我”要去愛。同時,撲火是危險的。隱含著一種擔心,一種對付諸愛的行為結果的擔心。“火”象征兩人的愛情之火,“遇到火”指遇到了愛情。“我”對遇到愛情的態度是“以為這火是真的”,這是對兩人愛情的肯定。愛情是真的、幸福的、發自肺腑的、情不自禁的。
這種真愛到第九段里自然地以夢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稱結構上又變成了“棗樹”。“棗樹”的和第四段的夢不同了’發生了變化。“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即“秋后要有春”,此時的“棗樹”也由擔心變成了憧憬美好的未來。這是“哇”聲后的繼續發展,是發自心靈深處愛的吶喊后的沖動。是要去愛的感情爆發后所達到的高潮。
“我”意識到自己心靈深處的這種秘密后,轉到描寫“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看似描寫“小青蟲”的外型特征。實則隱含“我”經過剛才心潮澎湃的愛欲涌動后又回到現實。愛是令人難忘的,又是折磨人的。“小青蟲”既是“可愛”的,又是“可憐”的。回到現實后的心情是淡淡的喜悅,淡淡的苦悶,是剛才激動心情的回落。
最末一段是這樣寫的: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
吸煙是魯迅的一個生活習慣,表明是在深思,深思對許廣平的愛。剛才沖動爆發的情感被壓抑了,理性色彩加強了,結果是“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把“小青蟲”當作“英雄”作結尾,是最終下定決心要去愛。
三
《秋夜》的寫法朦朧,不似一般的愛情散文詩,通篇沒有出現“愛”、“情”之類的字眼,但在各種意象中都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魯迅與許廣平“遇到火”之后的隨感。《秋夜》這首愛情詩,由兩大地點、五大意象構成。地點結構是:后園和室內。主要意象有:后園的夜空、棗樹和小粉紅花,室內的小青蟲和火。后園和室內決不是單純的地點結構的轉換,分別象征魯迅的情感世界和心靈深處。這是破譯《秋夜》意象的象征意義的關鍵。
后園的意象中,兩株棗樹和小粉紅花組成微妙的三角關系。魯迅的安排非常巧妙而含蓄,墻外的兩株棗樹本不應該在一起,而現在形式上在一起,象征魯迅和朱安本不應該結婚,而現在形式上結了婚,隱含兩株棗樹間相隔一層無形的墻。即無感情,實際上是分離的;棗樹與小粉紅花本應該在一起,而現在形式上不在一起,相隔一堵墻,一個在墻外,一個在墻內,象征魯迅與許廣平還沒有結合,隱含心靈相通,兩人實際上相連,在一起;同時,安排一堵墻相隔,又隱含魯迅對這份戀情的擔心。
室內的意象中,小青蟲的理解,一要看地點——室內,即心靈深處;二要看相關的意象——火,即愛情之火。小青蟲撲火有危險。隱含魯迅對愛情的擔心,但主要表達的是魯迅遇到許廣平的愛后的沖動,因此,小青蟲象征愛的欲望。有了火小青蟲會不顧一切地撲。有了愛,人也會不顧一切地去表達,去付諸行動。小青蟲撲火隱含魯迅壓抑已久的情感被激發出來,情緒亢奮了,愛欲沖動了,要去愛了。這是全文的高潮,所以,這火是真的。
全詩的情感起伏變化,主要集中在棗樹上。對象不同,情感態度也不同。同一對象,既有相同的,更多的是起伏變化。棗樹的情感集中表現在對夜空、另一株棗樹、小粉紅花及“自我”等幾個方面。
因此,《秋夜》是魯迅的一首委婉含蓄的愛情散文詩,是在語言中和寫作時間上可以感覺到的,是魯迅心靈中的隱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