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翻譯語言的語言學系統淺析
郭燦
論文關鍵詞: 翻譯語言語言學系統《語言學與翻譯語言》書評
論文摘 要: 《語言學與翻譯語言》一書通過理論的闡述說明,問題的詳盡討論和實際例子的練習很好地解釋了語言學與翻譯的關系,加強了讀者對語言學是如何用來幫助翻譯創作,實現翻譯語言描寫,進行建設性的翻譯批評的理解。總體來說,本書主要有四個特色:①研究角度新穎;②內容全面;③結構合理;④語言簡樸。此書為學生和老師進行更深入的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
《語言學與翻譯語言》(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一書是由米德爾塞克斯大學翻譯研究中心的領頭人物克爾斯坦·馬姆克(Kirsten Malmkjar)專門為學習翻譯,語言或語言學的讀者所編寫的著作。該書解釋了語言學與翻譯的關系,加強了讀者對語言學是如何用來幫助翻譯創作,實現翻譯語言描寫,進行建設性的翻譯批評的理解。
一、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了西方翻譯研究的發展史和當代翻譯研究的方法,然后概述了始終貫穿本書的意義理論和語言學應用到翻譯研究中的基本模式,最后詳細具體地從語言學角度解釋了語言中的音、詞、語篇等各個層面對翻譯的影響。由此該書共可分為四部分,即,第一部分,關于翻譯學的一些簡介概述;第二部分,翻譯與語言;第三部分,翻譯中語言的語言學分析;第四部分,總結、
第一部分,翻譯學的簡介,包括第一章“從翻譯著作到翻譯研究”和第二章“翻譯研究的描繪和研究方法”。作者首先在第一章簡要地介紹了翻譯研究在西方發展的幾個重要步驟:從羅馬人的翻譯到《圣經》的翻譯再到各個派別的重要理論家的翻譯理論最后到二十世紀末理論中的重要的“目標文本轉向”(the target text turn)理論。然后在第二章中,作者先介紹了Holmes對Toury繪制的翻譯學學科圖(map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解釋。他的劃分出來的許多翻譯學門類及其理念是現在翻譯學家們學習研究的基礎。作者接著討論了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學者們進行翻譯研究的主要四種方法,即,語言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文化的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翻譯與語言”是該書的關鍵部分。在這部分,作者主要關注兩個影響理論家關于翻譯本質的更詳細了解的因素:一個是語言、文化、本體相對論。另一個就是語言學理論與翻譯理論的關系。相對論認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環境中長大的人多多少少世界觀都會不同。而與之相對應的普遍論則覺得差異總是建議在共性的基礎上的。作者在講述相對論時,把文化相對論、語言相對論、本體相對論分開來,并將它們分別與它們各自的相對應的普遍論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分析來說明問題。接著作者從韓禮德(Halliday)的語言功能說及語域概念來說明文化普遍論。這樣的安排有助于讀者在學習過程中比較理解。在語言理論與翻譯理論的關系方面,作者先總結了過去大家所公認的兩種關系:1.翻譯研究是語言學的數據源;2.語言學是翻譯研究的數據源。然后通過語言學分析了翻譯過程中的發生的對等、錯誤、篡改。最后作者簡要地介紹了如何把語言學作為翻譯研究的一種信息資源。作者認為用語言學理論研究翻譯是完全可能,而把語言學作為分析文本中語言現象類型的信息資源是很有幫助的;在翻譯研究中注重翻譯語言是對翻譯采取審美態度的一種方法,我們應該采用語言學的見解來分析譯本與源本之間關系的本質。
本書第三部分“翻譯中語言的語言學分析”包括五個相比前面三個章節更具應用性的五個章節,即第四章到第八章。第四章“翻譯中的聲音與節奏”從語音學和音系學的角度來分析聲音模式對翻譯的影響。本章分兩個方面來討論:聲音和節奏。第五章“翻譯中的詞和意義”中作者解釋了什么是詞,以及在傳統翻譯理論中是如何處理詞的,然后介紹了詞的幾種分類,并通過分析Lewis Carroll的一首詩中不同詞類的特點及它的譯本來說明語言學的詞類的劃分對翻譯的幫助,并結合翻譯介紹了詞的語義方面,包括詞與述詞(predecates)之間的意義關系和詞匯的靈活性。第六章“詞公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幾種翻譯時需要的詞庫資源,包括字典、語料庫和搭配,通過例證分析了它們的概念及特點。然后作者提出了我們在使用語料庫時要注意的幾點問題。第七章“從詞到語篇”表明要開始從語篇的層面來分析語言和翻譯。在這章中,作者結合結合格萊斯(Grice)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對文本性(texture)、含義(implicature)、語篇體裁等進行了詳盡的解釋,并結合實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總的來說,介紹了作為行動的語言概念。第八章“翻譯中關于短句和語篇的觀點和思考”主要是用功能方法來研究短句。韓禮德認為是英語中的短句使得三個語言系統(語氣系統、主位和述位系統、及物性系統)能讓三種功能(交流獲得信息、解構信息、表達)得以在短句水平上都實現。最后,作者簡要地、總結性地介紹了語言、思想與翻譯的關系。語言可以用來幫助達到意識形態的目的,而由于兩種文化中的“不對稱的權力關系”不同,所以翻譯顯然會產生不同于原文本的意識形態。意義理論是始終貫穿著這部分的。該部分就是通過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由小到大的各個語言單位是如何影響語言的意義從而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翻譯的。
二、簡要評述
本書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角度新穎
隨著翻譯學的興起,對翻譯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這些研究有從各個角度解釋翻譯、分析翻譯的,其中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的則大多都是把某個語言學分支與翻譯結合起來,雖然這些研究成果都給學習翻譯的人提供了理論實踐的指導,但像《語言學與翻譯語言》這樣把翻譯與語言學系統地結合起來,為學習翻譯理論的學生們打開深入研究之門的作品則很少。本書既可看作是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的著作,也可看作是從翻譯角度研究語言學的佳品。正如來自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溫蒂·安德森(Wendy Anderson)教授所言:“這本書很好地論述了兩個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二)內容全面
本書的全面系統可以從縱橫兩方面來看。從縱向來看,本書系統全面地從語言學角度詳細對翻譯語言的各個層面進行了分析。比如在該書的四、五、六、七、八章中,作者分別從音、詞、意、語篇、短句的層面對翻譯語言進行了分析,而分析過程中則涉及語言學中的音位學、音系學、詞匯學、語義學,以及各個像格萊斯和韓禮德這樣的語言學家的語言學理論。同時,在翻譯簡介的部分本書也做到了全面。從羅馬人的翻譯到《圣經》的翻譯再到各個派別的重要理論家的翻譯理論最后到二十世紀末理論中的重要的“目標文本轉向”理論,本書都作了簡要的介紹。從橫向方面來看,本書不是只對翻譯學或語言學作了研究,還涉及了很多其他學科。比如在第二、三章對翻譯學研究的介紹中就涉及了文化、哲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三)結構合理
本書作者很好地考慮了讀者,合理地安排了全書的結構。從整體看,作者先用一、二章對翻譯學作了簡要的介紹,在第三章中則開始把翻譯和語言學聯系起來,接著則開始一步步從語言的各個方面對翻譯語言進行分析。全書章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從整體到細節,從介紹到研究,把讀者慢慢引入翻譯語言的語言學研究中。從部分看,作者不僅在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有簡介,對本章的主要觀點和難點作了簡要說明,使讀者在學習每個章節前都有一個清晰的框架,而且在每一章節中都安排了供學生們自己思考提高的質量較高的練習和討論。這種種安排都能引導讀者的學習研究,很好地體現了本書作為教科書的一面。
(四)語言簡樸,文體活潑
作為一本全英的外文學習書籍,語言的難易、文體的沉輕對大部分中國的讀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而本書不同一般的理論書籍,正如文迪·安德森所言:“它用生動活潑的文體,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對語言學和翻譯研究中的關鍵概念和爭論點進行了清晰的討論,并使之與書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和理論及其實際應用的恰到好處的結合一起為本書添色。”本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輕松活潑的像小說一樣的文體及大量的實例來說明理論問題,所以正像作者自己所說,該書既可以作為研究生的學習教材,又可以作為學習翻譯的本科生的教材。
(五)不足之處
當然,本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對翻譯學的各個理論雖都作了介紹,但不夠深入詳細。特別是關于后殖民翻譯理論、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生態翻譯理論等新近翻譯理論涉及得很少。這無疑對翻譯學習讀者來說是一大缺陷。其次,本書中的實例多為西方國家素材,少有中國語言素材,導致中國讀者在理解時稍有生疏感。
三、結語
不管怎樣,從整體看來,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它所采用的方法來看,《語言學與翻譯語言》都是一本學習翻譯理論的好教材。該書無疑會傳授給我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并給我們有益的啟發,正如作者在結言里面所說,本書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和老師進行更深入的翻譯研究提供一個基礎”。
[1]Malmkjar,Kirsten.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