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語言學初探》書后
薄守生
摘 要:論文集《漢語言學初探》包括《〈洛陽伽藍記〉復音詞研究》《詞典學,老樹幼芽——幾位詞典學專家訪談錄》《也談“互文”》等文章。 關鍵詞:《漢語言學初探》 《洛陽伽藍記》 復音詞研究 詞典學 互文 一、回顧與總結 論文集《漢語言學初探》由巴蜀書社2006年8月出版,現在我希望就此前前后后回顧、評估一下,這種自我批評也是一種自我解嘲吧。公正評價,此書學術影響極小。其實,從書名就可以想到會有這樣的情形,本書書名毫無特色,似乎很不“專業”(但是我更憎惡那種“賣弄名詞術語”以吸引別人眼球的欺騙行為),“初探”二字似乎也沒有“概說”“通論”一類的意思。這個書名就決定了學術影響不會很大。但是,就事論事、不及其他地來說,取這樣的書名,得到如此沒有什么影響的結果,我反而心里踏實,這個書名也說明了我的“樸實”和“誠實”。我在這本書的后記中說:“我寫這個后記的第一條就是道歉,如果您讀我這一本書,請您珍惜您的時間。”三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會這么去看待,“請您珍惜您的時間”,類似于煙草公司、卷煙廠在煙盒上寫著“吸煙有害健康”的字樣,浪費別人的時間也是件謀財害命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還要去出版這么一本書呢?說來慚愧,經濟因素制約的生活現狀、人生的成長歷程、社會現實等等情形,使得我(或者說我自己使得我)十多年來一直都處于一種急躁、焦躁的狀態。(當然,急躁、焦躁會嚴重地影響到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對于任何人來說,一種急躁、焦躁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的不幸。生活現實在很多時候是無法選擇的,而心理狀況卻是可以自我調節的。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才可能有一種幸福的生活現實)。當時出版這本論文集時,我就是希望能夠破格評副教授(書出版了,最后也是沒有“破”成副教授),想起來,真的很慚愧。這是一本論文集,我自己平時都不好意思拿出來。我是一個保守的人,很本分,這也是讓我自己慚愧的一個因素吧。當然,現實中,也有一些人能夠“心想事成”:明明是一本論文集也“包裝”出一個一個的章節來,顯得很系統;明明是一本論文集,也起個很那個那個的書名,聽起來很“專業”;草包一個,胸無點墨,卻從不“心虛”,飛揚跋扈,張牙舞爪,那就是另外的情形了!我說我自己慚愧,這是真實的,我畢竟還是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學術情結”,我認可學術的真實,不會去奉承那些把學術當成“游戲”的人。因為曾經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我現在已經認識到,任何學問都必須以平和、踏實的心態才能真正地做好;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即使是聰明、乖巧的人也不可能做出任何“真學問”來。并且,平和、踏實的心態更是幸福的唯一保證,急躁、焦躁狀態的人沒有一個人會生活得很幸福。 與這本書有關的其他情況,這里暫時先不去說太多了。 二、值得一提的某些研究論文 因為這本書的書名太“樸素”,學術影響力也極小,人們看到書名后并不會知道這本書里面究竟寫了些什么內容。所以,下面還是簡單重復一下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主要包括幾組文章: 第一組關于《洛陽伽藍記》復音詞研究的文章,包括:《〈洛陽伽藍記〉單純詞研究》《〈洛陽伽藍記〉并列式合成詞研究》《〈洛陽伽藍記〉偏正式合成詞研究》《〈洛陽伽藍記〉幾小類復音詞研究》四篇文章,還有一個附錄“《洛陽伽藍記》語料庫”。 第二組關于詞匯學“通論”一類的文章,主要包括:《關于詞匯的層次地位和詞匯研究的一點感想》《部分三音節名詞的雙音化趨勢》《〈論詞的構成、結構和地位〉獻疑》三篇文章。 第三組關于詞匯—詞典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詞典學,老樹幼芽——幾位詞典學專家訪談錄》《語言多樣性與漢語詞典編纂》《〈詞的同一性與詞典條目的設立〉獻疑》三篇文章。 第四組是關于語法、修辭方面的文章:《也談“互文”》和《體詞性偏正組合及“的”字形式》兩篇文章。 第五組是關于古代漢語訓詁、音韻一類的文章:《〈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一“衍”》和《古漢語注音方法及古韻書》兩篇文章。 這本書的主體文章主要有如上這一些,其他的文章只是一些雜七雜八的感想性質的文章了。上述五組文章并非一無是處、毫無學術性可言。其實這些文章有的還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的,如:《〈洛陽伽藍記〉偏正式合成詞研究》《詞典學,老樹幼芽——幾位詞典學專家訪談錄》《也談“互文”》等等。 另外,“《洛陽伽藍記》語料庫”部分值得說明一下。這部分內容列在書的中間,很不合適(當時對編寫“書”很沒有經驗),所占篇幅也太大了。這部分內容,原本是想通過把它列出來可以使大家對這些基本語料能夠“共享”,免得其他人再去做這類“基礎工作”從而可以避免重復勞動、可以節約時間和精力。現在看來,似乎沒有看到哪個學生、老師、學者利用過這些語料,也就是說,這些語料似乎對他們沒有用處。如果早知如此,不如不附加這些語料在書中了。這部分語料,在版面上原本希望一頁能夠排三列詞條,可以節省版面,后來編輯說可能32K本容不下,最后出版時就成了一頁只有一列詞條了。如果能夠做到一頁排三列詞條,那么語料庫這部分就可以節省三分之二的篇幅了。 三、反思以及對“回顧”的反思 接著上面的關于這本書的內容往下說,關于“《洛陽伽藍記》語料庫”部分如果合適,倒是可以放在學術網上供人檢索,不必放在書中。社會在變,載體也變了很多。 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人在社會中往往又是不能自主的。各類制度的制訂,原本是為了人類的集體福祉,然而,有些制度卻是在問題重重中委曲求全著。 這里所說的“制度”,包括科研量化什么的。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文科人寫篇文章也被稱為做科研了,科研成果也就是勞動成果,勞動成果也就是工作量。似乎是,植樹造林、種花草種莊稼的耕地、插秧、施肥、鋤地等等工作都沒有辦法說它是勞動量,只是收割時看有幾粒糧食算幾粒工作量。這肯定是不健全的制度。然而這種制度又如何能夠完善起來呢? 其實,所謂的“科研”適合于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產物(人人勤奮,從不偷懶,自愿之外不需要什么“量化”),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人類確實超前了點。 文科所謂的科研也量化了,問題也就多了。抄襲、學術造假等等也就容易滋生出來。人們為什么去求量大量高呢?大概是因為評什么院士、博導、教授、優秀工作者等等都需要達到某種“量”才行。在當前的學術論文發表體制中,如果不是因為這些,有誰愿意去抄襲一篇文章再花幾百元錢甚或上千元錢的版面費發表出來呢?這是一種情形。另外,還有一種情形,那就是“工作量”要求,要想吃飯就得干活,但是卻又不管干活的實質(包括“過程”和“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管干活的表面形式——文章上的量化。這無疑是社會的變態、制度的無能!有人說過,“科研不是挖紅苕” ,我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意思,大約也是在否定相關的量化吧。 從事研究工作很苦,如果是有某種學術情結,在學術上有“求真務實”的想法,那么他會更苦。文科的研究,除了個別的需要靈感的“藝術創作”類外,都需要有冷板凳精神,都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性格。沒有苦悶的思索是很難有學術的精品“生產”出來的,這是一個事實。然而,這種苦悶要適可而止,要有“度”上的適應性,過猶不及,并不是“學無止境”。如果硬要給“人類”規定一個科研上的“量化”,那么,以一個一般智力的人每天工作八小時能夠完成的“工作量”為標準比較合適。然而,我所知道的大多數人,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八個小時。過度的量化是一種社會的變態,過度的苦悶也會給人造成身心上的創傷。按照勞動法的精神來說,這種創傷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工傷”,而不屬于“非典型性”的“工傷”。“開胸驗肺”并不出奇,只有那么一兩個人而已。而科研的“工傷”就不止一二了,全國最少有上千上萬人有此工傷。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的制度引導,勢在必行。 當然,個人的心理調試、調節也很重要,大不了就不評教授、博導嘛。在制度上,也不能是因為某人出版了一本書就成了教授了。吃飯問題卻又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某個“量化”的“形式”完不成就沒有吃的了,就要餓肚子了,這種情況下是沒有“個人的心理調試、調節”的余地的——但是,在當代的中國,人們應該不至于如此悲慘。健康比學問更重要,身體和心理都需要健康,有健康的學者才能有健康的社會。學者的不健康和社會的不健康會惡性循環,惡性互動,痊愈也是相互的。 健康的科研應該是:人人不偷懶,環境相對寬松,機制相對靈活。但這種“健康的科研”目前來說基本上還不現實,我們可以把這種“健康的科研”稱為“科研上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對上面的“反思”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