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科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文化注入
阿如罕
【摘 要】漢字教學是漢語教學中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漢語的基礎,但漢字難學難寫難記,是所有母語非漢語者的共識。因此,在預科漢語教學的漢字教學環節中,適量適度適時地注入漢字文化的蘊涵,有利于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學習漢字以及漢語的興趣。
【關鍵詞】漢語教學 漢字教學 文化注入
漢字數量太多,讀音規則、書寫規則復雜,漢字難學難寫難記,已成為母語非漢語者的共識,德國著名漢字教學專家柯彼得曾說:“學習漢語最大的難關就是中國的傳統漢字”。
就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而言,雖然大部分人已經在小學或中學里學了6年以上漢語,但即使是水平已經達到中高級階段的學生(HSK考試成績在6級以上),聽說方面也許問題不大,可一旦落筆就錯別字滿篇,一張不到50字的請假條,錯別字甚至可以達到10個以上,可以說令人“慘不忍睹”。更遺憾的是,在這些寫錯的字中,大部分并不是新學的生字或生僻字,而是常用字。例如:宿舍的“宿”字,很多學生誤寫為“縮”,親戚的“戚”寫成各種自造的字。可見,在預科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相對來說還比較滯后,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師也需要盡快找到一種更加深入,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
漢字是自源文字,產生得很早。在古代,倉頡造字的傳說流傳很廣。《淮南子·本經訓》說:“昔者倉頡造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這說明,在古人心中,文字的創造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漢字也被有的學者稱作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由于文字的產生,自古以來的哲學、文化和歷史才得以記載和流傳至今。而漢字是現今世界上碩果僅存的表意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書字”,以及另外一些古文字都已不知所蹤,以致古巴比倫、古埃及文化也因為失去了文字而失傳了,唯有漢文化以漢字為載體一直延續至今。
二、漢字的豐富文化內涵
中國漢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發展到指事字、會意字,最后升華為形聲字,其最大的特點是以形表意。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它自身的結構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漢民族的文化特征,這一點在象形意味濃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現的就更明顯。而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經歷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等演變過程,發展到現在的楷體簡化漢字,文化脈絡雖已不像當初那樣清晰可辨,但仍然有跡可循。
漢字直觀、形象、概括,其背后蘊藏著漢民族的認識方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文化特征。先民造字之初,常把他們造字的意圖以及對世間萬物的看法都融入漢字形體中,這樣后人就有可能據形釋義,進而發掘、了解、探討被歷史塵封已久的文化底蘊。
如“男”,會意字,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男人以體力耕于田,因此男子在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社會處于生產中的主導地位,進而也決定了其社會地位。而“女”字的初文,就是女子跪著操持家務的形象。“婦”,(女子結婚后稱作“婦”)也是會意字,左邊是“帚”,右邊是“女”。從女持帚,表示灑掃。《說文》中釋為:“婦,服也。從女,持帚,灑埽也。謂服事人者。”在中國古代社會,女子由于退出生產領域就不得不依附男子為生,從而也就決定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
再如,“示”字構形取象于神主,是祭祀對象的象征物,從“示”的字,大都與祭祀有關:或為神、祗、社、稷等祭祀的對象;或為祭、祀、祡、禋等祭祀的名稱或方式;或為禍、福、禎、祥等祭祀的反報。從這些字的形義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古人宗教觀念與儀式的初始形態。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文化內涵及其豐富,以上幾個例子只是滄海一粟。婚喪嫁娶、衣食住行,殺伐征討……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幾乎都可以在漢字中追本溯源,找到線索。因此我們可以說,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
三、預科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
(一)預科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現狀
少數民預科學生的母語基本為拼音文字,這和由筆畫組成的方塊漢字有本質的不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字,在音、形、義的認知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拼音文字是用“形”在記音的,認識拼音文字只要音與義結合就行了,而漢字的過程包括音與形、形與義、音與義的結合,比拼音文字的認識過程要復雜得多。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望字生畏。
而傳統的漢字教學只注重漢字的工具性,忽視了漢字的文化是寫字的基礎。把漢字看成一個個單純地記錄語言的符號,在教學中僅僅是讓學生生掌握漢字的讀音、筆數、筆畫、筆順、結構和意義,方法呆板,內容枯燥,結果是教師在課堂上一遍遍地講,在作業中一遍遍地糾正,費時費力,卻收效不大。這是因為學生對漢字的音形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大多缺乏漢文化的背景知識,即使了解一些,也僅僅是非常表面化的東西。漢字作為漢語的記錄符號,經過長時期歷史的演變,幾千年文化的濃縮,其間包含了很多文化內涵。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和沉積,才能很好地識記它們。學生缺少對漢字的文化蘊含的了解,這也使得漢字教學成為阻礙預科漢語教學中的“瓶頸”。
(二)在漢字教學中注入文化因素的基本原則及要求
在漢字教學中適當注入文化因素,即在漢字教學中一方面教授漢字知識,另一方面把文化的因素適時、適量、適度地注入漢字教學中,既可以提高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識記、辨析漢字的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了解漢文化的歷史,增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要正確認識漢字教學和文化注入的關系
教漢字的同時注入文化因素,二者并不矛盾,但是有個主次問題。應該以漢字教學為主,文化注入為次,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喧賓奪主。文化注入是為了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更好地識記、辨析和書寫漢字,進而提高漢語水平。而不能本末倒置,變成了漢文化知識的“滿堂灌”,偏離了漢字教學的本義。
2.適量、適度、適時
雖然漢字的表意功能,有利于我們探求字的本義,尋找漢字的產生、演變、發展的軌跡,有助于我們分析漢字承載的文化信息,但我們要認識到,并非所有的漢字都有負載中華文化的功能,也并不是所有的中華文化都能在漢字上找到印跡,因此,在漢字教學中,文化注入不能生編硬造、牽強附會。
另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適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初級水平的學生,在漢字教學中要更注重直觀性和趣味性。而對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中則應側重理據性,可以采用字源法,以一個或幾個漢字為例,在黑板上演示出這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三)在漢字教學中注入文化因素的現實意義
1.有效減少和糾正錯別字
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字時,很容易寫錯別字。甚至有些字,學生是屢寫屢錯。以學生常錯的“弋”、“戈”、“戔”三個部件為例。究竟是有沒有撇,是一撇還是兩撇,對不少學生來說,完全是一筆糊涂賬。在下筆書寫的時候,憑借的是一種毫無理據可言的“感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讓學生弄清楚,這三個部件有何異同。“戈”,本義為古代的一種兵器,《荀子·議兵》中說:“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也就是說古代的兵器,也不過是戈、矛、弓、箭罷了。“戈”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戈”組成的字大都與武器或者格斗有關,如“戒”“戎”“戰”等。“弋”字與“戈”字在上古本為同字,但后來逐漸分化,讀音也大不相同。“弋”字的意思為“用帶有繩子的箭來射鳥”或表示“用來射鳥的帶有繩子的箭”,總之,其義已經與“戈”大相徑庭。另外,由這個“弋”字組成的字也大多與它的本義無關了。如“式”、“貳”。“戔”為會意字,甲骨文的此字像兩戈相向。兩戈相斗,往往出現殘局,所以,“戔”是“殘”的初文。后世,凡由“戔”所組成的字,大都有“淺、少”義。如“水之可涉者為‘淺’,疾而有所不足者為‘殘’,貨而不足貴重者為‘賤’,木而輕薄者為‘棧’”。 如此一分析,這三個部件的區別就已經很清楚。再下筆之前,仔細地想一想,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形近字之間的錯誤了。
2.提高漢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漢字難學,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數量龐大,而且形近字、音近字多,如果教師多了解一些關于文化知識,在漢字教學中適當地穿插進去,就會對這些字的理據講得更清晰,學生學起來也會更輕松。如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因為貝殼具有大小適中,便于攜帶,便于計數等特點,后來,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因此在學習“賤、賄、賂、貪、貿、財、購”等字時,從中歸納出“貝”字,聯系“貝”的歷史淵源,讓學生了解“貝”作部首時的字,其本義多與錢財之義有關。這樣,這一連串字就在貝字的統帥下形成了一個關聯的系統,好記好寫。教學中如能抓住它們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就非常有利于對這些形音義的掌握,從而輕輕松松地教會一大串字,大大地提高了識字量,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識字效果。
3.提高學生學習漢字以及漢語的興趣
在漢字教學中注入文化因素。把枯燥龐雜的漢字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學生學起來輕松省力效果好,自然覺得漢字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愛學,這樣的教學過程,既簡化了思維過程,又減輕了記憶強度,促進了學習的正遷移,也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可以激發學生探索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漢字以及漢語的興趣。
四、結語
漢字教學在預科漢語教學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說詞匯是漢語教學的基礎的話,那么漢字就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漢字教學的重視程度都還遠遠不夠。相當多的學生書寫混亂、錯字多的現象就反映了漢字教學的不足。作為漢語教師,除了從文化的角度切入漢字教學之外,還應該積極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使漢字教學擺脫目前的不良狀態,只有這樣,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漢語水平才有望迅速提高,甚至產生飛躍。
[1]柯彼得.關于漢字教學的一些新設想.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語言出版社,1995.
[2]李梵編著.漢字簡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3]左安民.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九州出版社.
[4]段石羽.漢字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4.
[6]方曉華.新課程漢語教學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