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之宏觀比較
未知
摘要: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在語言研究領域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者基于不同的哲學基礎,形成了對語言性質不同的看法,繼而提出了不同的語言學家的任務和研究方法。但是,二者并非完全的針鋒相對,而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本文正是沿著上述的主線,對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進行了宏觀的比較。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生成語言學 哲學基礎 研究方法
The Macroscop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nerative Grammar and the Cognitive Grammar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fields of linguistic studies, the generative grammar and the cognitive grammar have occupied prominent positions. Building on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basis, they form the different view points on language. Then they put forward the different researching goals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However, the generative grammar and the cognitive grammar are not different completely. They also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from the above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this clue, the article makes the macroscop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Key words : cognitive grammar ;generative grammar ; psychological basis;researching method
1.引言
1957 年,喬姆斯基《句法結構》一書的出版宣布了被語言學界稱為“喬姆斯基革命”的到來,結合當時的信息科學與控制論的興起與發展,生成語言學派開始一統天下。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許多語言學家開始意識到生成語法研究范圍的局限性,轉而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現象,使認知科學與語言學結合成一門新的邊緣學科——認知語言學。八十年代末,認知語言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是:1989年春,由R.Driven組織在德國杜伊斯堡舉行的第一次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和1990年《認知語言學》雜志(Cognitive Linguistics) 的出版。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來,認知語言學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蓬勃發展,形成了兩個認知語言學研究中心,代表兩個主要學派:以蘭格克為首的“圣地亞哥學派”(San Diego School) 和以雷科夫、菲爾莫以及凱(P. Kay) 等為首的“伯克利學派”(Berkeley School) 。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的解釋語言現象的路向(approach) ,正在逐漸走向語言界的前沿。
與此同時,認知語言學對傳統語言學理論尤其是生成語言學理論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觀點。對比任何兩種不同語言學派的理論,無論情況多么復雜,有三個方面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對語言性質的看法;二是語言學家的任務;三是研究的方法。本文以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為切入點,來闡述其二者在上述三方面的觀點。
2.哲學基礎
哲學是語言學的基石和搖籃,語言學派的紛爭最終可以追溯到語言哲學觀的不同。認知語言學之所以能夠在反對生成語言學的基礎上取得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哲學觀的不同。
2.1 生成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以喬姆斯基為首的生成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基于形式主義哲學和笛卡兒先驗哲學之上的,其認知觀點與第一代認知科學(起源于50-60年代)的觀點是基本相同。它接受了大部分傳統英美分析哲學觀和先驗觀,認為意義僅是符號之間的抽象關系,或指符號與世界中事態之間的關系,理解與身體毫無關系。喬姆斯基用innate 這個詞, 指內在的意義, 并不是上帝的產物,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提出語言能力是天賦的, 即語言能力是有一定遺傳基礎的以生理的活動為機制的一種裝置。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認為這種語法是一種裝置。喬姆斯基不知道這種裝置究竟是什么樣子, 沒有進一步探索下去, 卻用天賦( innate)把問題止住了, 走進純哲學與心智的探討。
2.2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認知語言學以主客觀相結合的經驗現實主義(experiential realism)認識論(簡稱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它是的形成伴隨著新一代認知科學(即第二代認知科學,起源于70 年代)的發展,不同于舊的經驗主義。經驗主義認為沒有絕對客觀的現實,也沒有脫離現實而獨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維。只有相對于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認知和經驗。經驗主義強調經驗在人的認知和語言中的重要性。人的經驗來自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源于人依靠自身的感覺器官和智力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不時一成不變的,而是有著自身認識事物的結構和規律。所以每一種經驗都遵從一定的規律,具有一定的結構,正是這種多維的結構構成了經驗的原型。因此,客觀世界在大腦中形成了認知世界或認知結構。認知語言學就是研究這種認知結構對語言的影響。在此基礎之上,對傳統的范疇理論,知識,意義,理解等提出新的解釋。
3.關于語言性質的看法
認知語言學派和生成語言學派基于不同的哲學觀的基本原則和信念經驗反映在語言學界,就表現其在語言觀上的差異和對立。
3.1 生成語言學關于語言性質的看法
生成語言學堅持客觀主義主客體相分離的哲學觀,割裂了感知和理性的聯系。這種哲學觀反映在對語言的根本看法上,接受如下基本觀點:
(1)語言是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性的自足系統,可以作為一種算法系統來描述,并且其描述不必考慮更為廣泛的認知問題。
(2)語法尤其是句法不同于詞匯和語義,它是獨立的語言結構,可以作為自治的體系來描述。語法結構獨立性的理由是:語法范疇以形式特征為基礎,而不是以語義特征為基礎。說話人只要以語法結構為基礎就可以對是否合乎規范做出判斷,不必考慮語義。
(3)如果語義屬于語言分析的范圍,也只能是用以真值條件為基礎的形式邏輯來描述,其理由是:語義學和語用學(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的知識)可以做出原則上的區別,語義結構完全是組合式的,隱喻和語義引申之類的現象不屬于語言描寫的范圍。
3.2 認知語言學關于語言性質的看法
認知語言學堅持體驗哲學主客體相結合的哲學觀,在對語言的根本看法上,持有與生成語言學相對的工作設想,主要表現在:
(1)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故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其描寫必須參照認知過程。
(2)語言結構與人類的概念知識,身體經驗以及話語的功能有關,并以它們為理據。
(3)句法不是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而是與語義詞匯密不可分,即是說,詞匯形態和句法形成一個符號單位的連續統。
(4)語義不只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息息相關。
Taylor (1989) 對認知語言學與生成語言學的分歧做了簡明的概括:“生成語法學家視語言知識為大腦的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獨立于其它知識和其它認知能力以外;認知語言學家則在語言的結構和功能及非語言的技能和知識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融合的關系”。
可見,不同的哲學觀決定了不同語言學派對語言一些根本問題的看法。正是在主客體相結合的體驗哲學觀的指導下,認知語言學才通過深刻的反思和再認識,對語言的本質提出了新的見解,把語言視為組織,加工和傳遞信息的一種工具,而該工具則內嵌于人類的全部認知能力之中。
4.語言學家的任務
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在語言性質觀上的相悖,直接作用于各自語言學家的任務。
4.1 生成語言學家的任務
生成語言學區分“語言能力”(competence) 和“語言行為”(performance) ,且將研究重點放在前者之上,主張把語言學的任務確定為研究講話者的語言能力,認為語言學家應對兒童為何能在語料相當零碎貧乏的情況下只花幾年時間便掌握復雜的語言結構這一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其代表人物喬姆斯基等人認為語言學家應該研究的對象是理想的講話者(idealized speaker) 所使用的語言,即完全符合語法規則的語言。由于語言是獨立自足的符號系統,語言學家應該忽略復雜的語境因素,把精力集中在語言本體尤其是句法的研究上。這就決定語言學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則是通過對一種語法所作的研究發現所有語言中的普遍現象,建立一種人類語言所共有的普遍規則——普遍語法。因此,語言學家不必掌握多種語言,也不必作任何對比性研究,只要將某一種語言(如英語) 的語法生成規則總結出來,便能從中看出所有語言的共同之處。
總之,對于生成語言學而言,語言學家要回答的問題是語言有什么樣的結構,這些結構又是根據哪些規則進行轉換的。
4.2 認知語言學家的任務
認知語言學把語言使用置于人類經驗基礎之上, “盡力解決人類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義這一問題(Fesmire,1994 )”,基本問題是語言與心智的關系問題(Pinker, 1994),意義是其研究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認知語言學尊重認知科學的其它領域,如認知和發展心理學,認知人類學,神經生物學等對大腦和思維所進行的研究,并努力使其對語言的解釋符合已知的對大腦和思維的認識。另一方面,認知語言學認為,人的認知能力的各個方面、語義因素及交際功能等均對句法規則產生影響,并致力于研究這種影響。
其研究目標是尋找不要脫離形體的概念知識的經驗證據,探索概念系統、身體經驗與語法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意義和認知之間的關系,發現人類認知或概念知識的實際內容,從而最終揭示人類語言的共性,語言與認知間的關系以及人類認知的奧秘。
然而,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并非徹底決裂,二者在研究思路,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上,還有巧妙的一致性。在研究思路上二者都主張研究人的心智,人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策略,并且都認為可通過研究語言來了解人類的心智;在研究對象上,無論是語言能力還是心智的研究,都不是對具體語言運用的研究,而是研究產生語言的內在能力;在研究目標上,都是以探索隱藏在大腦中具有普遍性的人類語言機制為終極目標的,從而為人類語言結構做出恰當的描寫和解釋。
5.研究方法
由于認知語言學家和生成語言學家對語言性質和語言學家應該完成的任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的研究方法也就很自然地存在明顯的差別。
5.1 生成語言學家的研究方法
生成語言學派偏重數學邏輯,喬姆斯基(Chomsky,1957) 提出用“規則的語法”,而且非常贊賞洪堡特關于語言是“有限手段的無限運用” 的觀點(Chomsky,1965;1966) , 主張在語言描寫中采用語言生成模式衍生出各種語句,用內省式的演繹方法對語言進行明晰的形式化處理。他的生成語法就是用自然科學中常用的演繹方法來研究語言。先提出假設,然后收集素材、羅列事實進行歸納,再去驗證假設,找出語言的共性,揭示出語言的普遍規律,最終建立普遍語法。
5.2 認知語言學家的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與生物學相關成果密切相連,由于大腦神經網絡、心理認知過程的許多細節是無法知道的, 其研究只有通過觀察各種語言現象,從分析語料手,在對語言現象觀察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其中有幾種重要的理論方法:菲爾莫的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 蘭格克的認知語法(Cognitive Grammar), 雷科夫等人的認知語義學(Cognitive Semantics), 菲爾莫、雷科夫、凱以及奧康瑙爾(O’Connor) 的句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 ,福科尼耶的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但是,二者的研究方法仍有共同之處。認知語言學在語料分析的驅動下,從具體的語料中得到抽象結構系統,對語言現象的分析受語料驅動,是歸納的過程;同時在語言現象分析中要將語言現象歸類。在理論驅動下,對語義結構、語法結構和語音結構之間的對應體現關系進行分析,對理論框架進行檢測,由框架推倒出關系網絡的具體細節。從這一角度看,語言現象的分析是從抽象理論模式框架到具體的語言系統的連通關系,所以是演繹的。因此生成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都用到了自然科學中的演繹法。
6.結語
本文對認知語言學和生成語言學做一粗略比較,其目的在于向讀者展示二者異中存同,同中有異。認知語言學絕非對形式語言學的全盤否定,二者只是對語言本質探尋的不同角度,認知語言學走的是功能主義的路子,企圖從語言的外部結構尋求解釋,生成語言學走的形式主義的路子,企圖從語言的內部結構尋求解釋。二者應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互相借鑒和補充,以共同促進語言研究的發展。
參考書目:
[1] Chomsky, Noam,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M]. The Hague: Mouton & Co.
[2]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3] Chomsky, Noam, 1966, Cartesian Linguistics: 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Rationalist Thought. [M]. New York: Harper & Row.
[4] F.Ungerer & H.J.Sehmid,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5] Pinker S, 1944,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M].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6] Taylor, J.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7] 熊學亮, 1999,認知語用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8] 程杰,心里現實性:生成語法的理論假設和研究取向[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2004年第3期.61-64
[9] Fesmire, S. A, What is‘cognitive’about cognitive linguistics ? [J].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4.9: 149-154.
[10] 戈朝陽, 語言能力天賦論與建構論[J].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65-69
[11] 國學軍,轉換生成語言學“普通語法”的哲學淵源和語言觀[J].長安大學學報. 2004年第3期.82-86
[12] 韓玉國,認知語言學與形式語言學的哲學沖突[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2003年第2期.148-151
[13] 嚴峻,由生成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差異看二者的一致性[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第4期. 59-61
[14] 朱永生,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轉換生成語言學的主要區別[J].外院研究. 2002年第4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