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韓現代語言學分析比較
蘭曉霞
: 論文關鍵詞:現代語言學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
論文摘 要:無論就其理論結構,還是任務之確切性而言,現代語言學都被認為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對其他學科有著重大作用和影響的領先學科。本文分別從理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兩方面探討了目前中國和韓國的現代語言學研究情況,目的是歸納并尋找現代語言學在漢語和韓國語語言研究中的發展軌跡。
一、緒論
自索緒爾起,現代語言學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似乎可以被稱為“語言學世紀”。20世紀之初由索緒爾發起的語言研究的歷史性變革,使現代語言學得以建立。與此同時,語言學還極大地影響了一系列相關科學領域。據外研社出版的《現代語言學名著選讀》(上下冊)中收集的名家流派來說,從索緒爾開始,現代語言學至少包括下面幾個流派:歐洲功能主義語言學、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英國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話語分析、神經語言學、計算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從中不難發現,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語言與思維、心理、社會、文化互相滲透,導致語言學在傳統的與哲學、邏輯學發生關系的基礎上,又與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學、數學、社會學、民族學、神經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符號學以及諸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現代科學的新理論交叉滲透,為語言學的發展開辟出一個又一個廣闊的新領域。無論就其理論結構,還是任務之確切性而言,現代語言學都被認為是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對其他學科有著重大作用和影響的領先學科。因此,要想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一門語言,就有必要首先將這門語言與現代語言學的關系,或者說將這門語言在現代語言學諸領域中的研究情況做一番系統的梳理。本文從這一需要出發,分別從理論語言學(theoretical linguistics),或叫純粹語言學:(pure linguistics)和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1]兩方面探討了目前國內外韓國語的研究情況,目的是歸納并尋找現代語言學在漢語和韓國語語言研究中的發展軌跡。
二、本論
(一)理論語言學研究
作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理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20世紀語言學發展的方向。他所區分的語言和言語、語言的內部和語言的外部、共時語言研究和歷時語言研究、能指和所指、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以及語言是關系而非實體的集合、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等概念,一直被認為是現代語言學最基本的原理。索緒爾所開創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是一種抽象客觀的語言哲學觀,只把語言看作是具有同一性的語言形式系統,將語言使用中因使用者或使用情景不同而產生的變異,都當成是基本而固定的語言形式以外的非本質現象。在這樣的語言觀里,只有語言系統中符號和符號之間的關系才有研究價值,語言的使用者,以及語言發生的語境等都被排除了,仿佛語言可以不依靠任何其他東西而存在。
這樣孤立的研究取向長期占據語言學的主導地位,并在喬姆斯基那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喬姆斯基也把語言分為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兩部分,但他與索緒爾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研究中考慮到了“人”的因素,盡管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喬姆斯基對自己研究中出現的“人”是這么定義的:“語言學理論所要關心的是一個理想化的說話人兼聽話人,他所處的集體的語言是最最純粹的,他對這一集體的語言的了解是最最熟悉的,他在把語言知識付諸實際運用時,不受記憶力限制的影響,也不受注意力分散、興趣轉移以及(偶然或經常性的)語言錯誤等情況的影響,因為這種情況是和語法無關的?!盵2]
當現代語言學在喬姆斯基的引領下直奔“語言的最中心部分”而去的時候,海姆斯等人的“交際能力”觀卻反其道而行之,將視線投向了語言與其外部世界的聯系,為語言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天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姆斯針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觀提出了“交際能力”觀,強調人是社會人,語言是人的社會交往行為[3]。另一位語言學家甘柏茲則注重對動態的語言交互過程進行研究,主張把語言放置在大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考察,認為那種脫離社會文化現實的語言研究即使不是誤導也是十分片面的[4]。他們都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所需要的遠遠不止是“語法”,而是多方面的知識。即使是語言使用是否合乎語法的問題,也不能脫離語境和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環境來討論。此外,比合乎語法更重要的問題是語言使用要符合社會文化規范。“交際能力”觀點的提出對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走向而言,其意義之深遠可以說并不亞于當初喬姆斯基帶給語言學的革命。
我國的語言研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作為世界上三個語言研究的發源地(希臘-羅馬、印度和中國)之一,曾有過眾多領先世界的語言學理論。但進入現代后,隨著西方各種語言學理論的異軍突起,我國的語言學研究卻由于種種原因陷入低谷,期間鮮有成果問世。直到1980年中國語言學會在湖北武漢宣告成立,此后,在廣大語言研究者的努力下,我國的理論語言學研究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此間不僅有大量的西方語言學理論被介紹到國內,還有很多中國語言學家針對漢語的特點提出了獨特的新語言學理論,對世界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許多歐美創始的語言學理論,在漢語學界都有學者提出補充或修正,例如王洪君先生的“疊置式音變”,是對于“語言接觸”相關理論的補充;而新加坡的徐大明先生曾對社會語言學中的“語言變項”提出功能性的的界定方式;優選論誕生之后,許多華人學者也針對漢語提出過各種制約條件。單就歷史比較語言學領域,王士元先生就提出過“詞匯擴散理論”;北京大學的陳保亞教授提出過“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的理論,還有徐通鏘先生的“字本位論”,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而韓國的情況在閔賢植(2000)的研究中將理論韓國語的研究劃分為音聲學、音韻論、語法論(包括形態論和統辭論)、意義論、詞匯論、文字論、方言學、系統論、國語史、國語學史等10個領域。各個領域一般都借用西方語言學理論與本國的語言相結合進行研究,在具體描寫方面研究頗豐,但似乎并沒有提出過屬于自己的權威理論。
(二)應用語言學研究
1970年,波蘭語言學家J.N.博杜恩.德.庫爾特納第一次提出了“應用語言學”這個術語,用以區分應用語言學與理論語言學,但直到1964年,伴隨著第一屆國際應用語言學大會在法國召開和國際應用語言學會的宣告成立,應用語言學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形成問世。此后每隔三年左右,國際應用語言學大會在世界不同城市舉行一次。應用語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應用語言學是在隨著社會發展得到廣泛應用的實踐中,通過語言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所產生的。狹義的應用語言學是從語言教學的角度去理解應用語言學,并運用理論模式去描述語言事實的,其研究對象就是語言教學或外語教學。實際上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范圍隨著對語言學研究的逐步升溫而不斷擴大,在1964年法國召開的第一屆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只有兩個分組——語言學習與教學分組及篇章語言學、語言處理和翻譯分組;而在1990年的會議上已列出了31個分組并有19個學術委員會;1999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大會上,討論的主題已經擴大到35個。(楊瑛,2005)
我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78年,我國第一批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生入校;1980年,由廣州外語學院和上海外語學院聯合主辦的“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召開;1981年在杭州成立了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1984年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簡稱“語用所”,國家語委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成立;1988年,廣州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何自然教授撰寫的《語用學概論》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應用語言學專著;1992年,由龔千炎先生首任主編的《語言文字應用》雜志創刊,這標志著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一直到2002年,國際應用語言學會才正式接納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為會員單位。我國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圍比較開放,包括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比較通行的主要有四大塊:語言教學,語言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廣義的社會語言學和語言計劃(于根元,1998)。
韓國應用語言學會(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Korea, 簡稱ALAK)成立于1978年,同年即加入國際應用語言學會,從此每年學術會議均有參加,在將各種西方語言學理論引進韓國并與韓國語進行嫁接,在探究應用韓國語的諸方面研究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研究范圍涉及以下15個方面:
1.母語教育研究
包括(對內)國文教育、兒童語言、(對外)韓國語教育、(對在外韓人)韓文教育等。
2.外國語教育研究
包括作為二外或作為外語的英語教育、雙語教育、多語教育、早期英語教育、目的性英語教育(如商業英語、貿易英語、醫學英語、看護英語、觀光英語、技術英語、產業英語、軍事英語、政治英語、外交英語、法律英語、藝術英語等)等。
3.語言政策和計劃以及標記問題研究
包括國家語言政策和計劃、國語拼寫和標記的機械化、國語標準化、國語凈化和純化運動等。
4.翻譯和文體領域研究
包括翻譯的理論和實踐、解釋的理論和實踐、文體理論和翻譯技法等。
5.詞匯和談話分析領域研究
包括對句子構造的理解和生成、制定詞匯目錄及字典編纂的理論和實踐,談話分析諸研究等。
6.語言和輿論、經營、社會領域研究
包括廣播(電視)語言、語言信息科學、法庭辯論語言學、政治語言學、經營語言學等。
7.語言病理學領域研究
包括語言矯正學、話語和語言障礙學、聾兒語言學和盲文符號、手語的理論和實踐、聽覺聽取理論、發音發聲學、音聲障礙指導、口吃指導、口腔障礙指導、失語癥指導、聲帶障礙指導、語言發育指導等。
8.語言和工學領域研究
包括人工語言和自然語言的處理技法、人工智能、音聲語言認知的處理、電腦和話用、CR-ROM和語言教育程序、電腦和視頻語言教育等。 9.心理語言學領域研究
包括語言習得和發達、語言信號的特性、語言的生理性及生物性處理、語言記號處理過程、智能詞匯處理過程、發話理解論、發話生成論、語言處理障礙和失語機能、語言發話和理解模型等。
10.神經語言學領域研究
包括人類語言的起源、人類的身體構造和語言的關系、語言和頭腦組織、頭腦功能、話語與人體構造的關系,以及生理語言學、生物語言學、遺傳語言學、身體語言學等。
11.社會語言學領域研究
語言的變異型、語言共同體、語言和方言、標準語、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洋涇浜語、混血語、語言和文化、語言和思考、相互作用理論、話語的計量性研究、語言的社會性不平等論、話體等。
12.語言評價研究領域
包括語言能力評價、外國語能力評價、標準化檢查理論和實踐、托福和托業等。
13.交際領域研究
包括語言性交際和非語言性交際,如手勢、腳動作、身體語言、表情、空間、動作等。
14.關于語言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論的研究
包括研究環境、誘導發話資料、誘導直觀資料、模型語言使用、情緒因素收集等。
15.視聽說語言學教材開發及器具制造,以及活用方案研究
包括各種語言學實習器具的開發和相應視聽說教材的開發等。(???,1996)
三、結語
中國語言學是在三個學術淵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一個是中國傳統的“小學”——章太炎直接命名為“中國語言文字學”;第二個是社會主義蘇聯的語言學,即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第三個是現代西方語言學。我們是站在古人和外國人的肩膀上來研究語言學的。不幸的是,由于歷史原因,這三個淵源在半個世紀內都被我們批判過(王寧,2006)。漢語既有特色又有豐富的歷史底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字和漢語的關系與西方語言和文字的關系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語言學理論。只有立足本位,深刻研究漢語這個研究對象,才能產生優秀的研究成果。而韓國語因為歷史、文化、地理等原因與漢語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對各自語言進行本位研究時,相互之間可以進行有益的補充,特別是在理論語言學研究方面互相是繞不過去的“親戚”關系。這也應該是未來漢語和韓國語語言研究的發展方向。
注釋:
[1]對此,Corder(1973:82)將語言學分為“語言學性質的語言學”(linguistic linguistics),或又叫微觀語言學(micro-linguistics)和宏觀語言學(macro-linguistics)。本文中采用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分類名稱。
[2]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1965.
[3]D.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J.Pride and J.holme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m, 1972, p269-293.
[4]J.J.Gumperz.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參考文獻:
[1]???.????? ?? ????? ??[M].????????, 2000.
[2]???.????? ????? ??? ??? ??[J].journal of The Appll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Korea, 1996,(9~10).
[3]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65.
[4]D.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J.Pride and J.holme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m, 1972.
[5]J.J.Gumperz.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6]封宗信.現代語言學流派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劉潤清,崔剛.現代語言學名著選讀(上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8]王寧.古代語言學遺產的繼承與語言學的自主創新[J].語言科學,2006,(2).
[9]于根元.二十世紀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4).
[10]黃昌寧,陸境光.現代語言學給我們的啟迪[J].世界漢語教學,1998,(4).
[11]余志鴻.什么是現代語言學[J].語文研究,1993,(1).
[12]高莉琴.現代語言學與維吾爾語研究[J].語言與翻譯,1991,(3).
[13]許力生.從現代語言學走向后現代語言學[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14]李雪梅.語言本體論簡析——從哲學到現代語言學[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15]楊瑛.應用語言學研究綜述[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