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的繁榮是“花開不敗” Or“曇花一現”?
鄧田俊
對于B2B廠商來說,現在還不是開慶功宴的時候,因為這片繁榮的背后還隱藏著巨大危機。現在使用B2B進行銷售的供應商越來越多,就造成了采購商的采購成本越來越大,他們需要“大海撈針”似的尋找產品,不優的采購體驗會促使采購商放棄B2B平臺。供應商在傳統渠道已經生存惡劣,如果在B2B上也銷售不暢,那只能是死路一條,那B2B電子商務市場的這片繁榮,只能是曇花一現。
供應商的壓力如何緩解
互聯網專家認為,第三季度中國市場線上B2B電子商務市場注冊賬戶,環比增幅超過10%的數據背后有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那就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市場已經有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各行各業已經在不同程度出現勞動力過剩、供大于求的現狀,而在B2B電子商務市場,這個事實仍然成立。
供應商的數量在增長,而買方市場卻增長緩慢,而且遠遠落后于供應商數量擴大的速度和幅度。現在買賣雙方已經脫節,在B2B平臺上競爭激烈,同類產品的價格越壓越低,供應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波士頓咨詢集團針對260家網上交易方的深度采訪得出的調查報告顯示,25%的供應商已經感受到價格對比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另外50%的被調查者聲稱,這種價格對比給他們帶來很大壓力。
這一壓力的產生,甚至降低了供應商從B2B平臺獲得服務的質量。比如:在一個B2B平臺上,如果一條商機原來是3個人分享,現在卻變成30家企業在搶奪,供應商從B2B平臺上能享受的服務質量必然會隨之下降。更有可能使得供應商企業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B2B平臺避免曇花一現需首要解決的。
采購商在大海撈不到針
供應商和采購商數量比例怎樣才是平衡?互聯網專家說:“在現在買方市場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一個理想的B2B平臺供應商數量在10萬左右,這必然大于采購商數量,但又不會破壞雙方的平衡。”
盡管從表面的理論上來看,供應商數量的增加,對采購商而言似乎意味著有更低的價格和更多的選擇機會,但事實并不是如此。越來越多的的供應商,會使得采購商越來越難選出合適自己的產品,誰都知道大海撈針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撈不到針。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承載力,一旦超過就會適得其反。
比如在百度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很少有人會有耐心翻查三十頁、四十頁以后的頁面,如果前面幾頁找不到,那信息搜索者很有可能放棄,即使可能在四十五頁能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這個道理同樣可以用在采購商在B2B上尋找產品。陽光汽保設備工具有限公司的蔣友良經理,他也表示很少在B2B平臺上盲目瀏覽“讓人眼花繚亂”的供應商店鋪。而在這個時候,一個B2B平臺的如何幫助供應商最快找到合適的產品,實現精確采購,對于很多B2B平臺都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B2B平臺:停止空談,開始行動
現在B2B平臺只有在這個危機時刻,幫助其會員企業渡過寒冬,才是避免“曇花一現”的唯一出路。“我是好幾個B2B網站的付費會員,只需要定期交納年費,每天還是能收到很多求購信息,但是這里面符合我們企業需求的卻少子又少。”一家企業的老板如此抱怨。
事實上,注冊成為很多B2B網站的付費會員,雖然解決了信息匱乏的問題,但無效信息鋪天蓋地。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很多企業對B2B的最大詬病,也是B2B平臺迫切需要解決的。采購信息的“精確”已經成為中小企業運用B2B的一個巨大渴求,而要解決這個問題,B2B平臺需要為不同企業提供更差異化、更精確、更匹配的信息服務。
被業內人士戲稱為“三頭大象(阿里巴巴、慧聰、環球資源)+一片黑馬(馬可波羅)+一群蝦米”的電子商務領域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卻有不同的思路。大象是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而危機來得如此突然,要讓大象跳舞,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在2008年以黑馬之勢進入B2B的馬可波羅卻在“精”字上做得可圈可點,B2B精確采購搜索就是其核心服務,采購商能通過專業的技術參數(如原材料、物理特性,重量和尺寸,規格,輔料等)來準確尋找他們所需要的產品。
這一全新思路的價值在于,它能部分解決供應商和采購商在B2B平臺上遇到的問題。對于供應商而言,這種一對一的信息服務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競爭壓力;而對于采購商而言,無需再為大量無效信息浪費時間。
來的B2B模式,將是專注于有價值的交易和用戶,未來B2B的發展趨勢將從一(采購商)對多(供應商)開始向一對少,甚至一對一轉變。各大B2B平臺能否“花開不敗”,就要看這些平臺能否把握這一趨勢,現在是開始行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