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B2C品牌”的五道“關”
戴威
2010年任正非表示:“華為終端要成為這個領域重要的玩家,到2012年,銷售額要超過100億美元?!?/p>
然而,撇開豪言壯語,作為B2B(企業對企業)領域成功典范的華為,能否在消費品牌領域(B2C)再創傳奇,不禁讓人深思。
筆者試從品牌塑造的專業角度,淺析華為B2C品牌之旅,必須順利通過以下五道關卡。
一、品牌核心價值關——品牌DNA缺失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必須有自己的靈魂——品牌DNA。
2011年8月3日華為終端在北京舉行了以“自在分享@云端”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會上,華為終端面向全球,發布了全新品牌理念“自在分享”,并推出了“云服務”平臺和首款“云手機”Vision遠見。同時,也首次在中國亮相了全球首款7英寸Android 3.2平板電腦MediaPad。
“自在分享”只是華為的品牌理念,并不是品牌DNA。品牌管理中心工作就是明確地規劃出品牌的核心價值,并且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品牌建設過程中,始終不渝地要堅持這個核心價值。讓品牌的每一次營銷活動、每一個廣告都是在強化品牌認知,向消費者傳達核心價值的作用。久而久之,品牌就會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烙印。
華為終端官網,全無華為終端品牌的核心價值介紹。即便是企業介紹,仍然與華為集團介紹如出一轍。
由此可見,華為對品牌核心價值概念的認知,目前還是相當模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牌DNA的缺乏,必將越發掣肘華為終端品牌的發展。
二、品牌認知關——B2B品牌向B2C品牌的艱難過渡
在筆者及一些同齡人士眼中,華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B2B品牌。在消費品領域,還
不足以吸引我們。
從1987年至今的24年間,華為公司十余萬員工殫精竭慮、拼命發展,最終成就了今天全球通訊行業老二的地位。2004年之后,華為手機開始出現,為電信等移動通訊合作商提供定制手機。至2008年左右,華為開始正式試水手機等B2C業務。不過,即便當時,華為的手機銷售,依然靠的是移動運營商。從2010年起,華為高層正式確立了B2C業務為未來四大戰略業務之一。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華為從事通訊等高端科技行業,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品牌,是中國
企業界為數不多的驕傲之一。但也就僅此而已,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與華為的接觸幾乎沒有。事實也的確如此,華為在中國被主動或被動地貼上了“全球極具競爭力的通訊設備制造商”的標簽。
華為要想在潛在消費者心目中,從強勢的B2B品牌,過渡到優秀的B2C品牌認知,改變人們的心理業已形成的認知,這中間,有太多艱難的路要走。畢竟,之前的B2B業務太成功,而B2C卻又是如此的不同。華為終端需要保持一種空杯的心態,拋棄之前B2B業務所有成功的經驗,從零開始構思B2C業務。
即便是前途叵測的B2C業務,當前的戰略仍然是大打價格戰(歷史無數次證明,價格戰成就不了偉大的品牌),以低價形象出現。這一戰略在B2B業務領域,屢試不爽,也確實為華為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B2C領域,仍然沿襲這一戰略,無疑會進一步強化華為“低端”的品牌形象認知??梢韵胍姡幢阄磥砣A為B2C業務取得既定目標,屆時,若想擺脫低端形象,可能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
前車之鑒很多,華為如何成功,我們拭目以待(也許華為部分中高層至今還不以為然,畢竟之前的B2B業務太成功)。
前途是或許是光明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如果讓消費者太痛苦,消費者就會把你拋棄。
三、品牌渠道關——捆綁銷售致品牌形象受損
華為終端當前的銷售渠道主要有移動運營商捆綁銷售,以及自建專賣店。
2011年下半年華為終端已在北京西單大悅城建立了首家華為品牌形象店,并計劃在當年年底前完成全國一系列個品牌形象店建設(當然短期內自建終端出貨量可能十分有限)。
暫且撇開華為自建的專賣店,單就捆綁電信銷售一項,足令華為品牌形象大受傷害。
傷害一:與被視為“人民公敵”的壟斷企業合謀再造壟斷,而且惡意捆綁,足令眾多潛在消費者反感。
筆者去年計劃安裝電信的寬帶套餐,被告知必須捆綁華為的3G電信定制手機,且兩年內不能退網。已經有了手機和手機號碼,還要強制要求新增一部手機和新號碼,會有諸多不便。而且,一旦手機欠費,寬帶一并會停掉。只能一聲嘆息:無語!
傷害二:捆綁的手機是免費贈送的。
等于說,只要用戶購買了運營商的套餐,華為手機是不要錢的。如此推導:華為手機=免費不要錢。不要錢的東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會被認為是劣質的、低等的。
通過捆綁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出貨,無疑站在銷售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站在一個品牌成長的長遠角度考慮,這種簡單粗暴的銷售行為(或許這正是華為B2B狼性銷售行為在B2C業務中的體現),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絕非短期多建幾家終端專賣店所能彌補和挽回的。
不尊重消費者,不考慮消費者的購買體驗和心理感受,筆者不認為這樣的品牌能夠最終成為偉大的受人尊敬的品牌。
四、品牌宣傳關——學會與消費者溝通
品牌要落地,就注定要與消費者發生關系,與之溝通。
2011年7月6日華為公司獨家冠名贊助2011年8月6日在鳥巢開賽的2011TIM意大利超級杯,這是華為終端首次在全球贊助國際頂級賽事。圍繞此次賽事,華為終端開展了頗為得意的所謂整合營銷傳播。
拋開此次整合營銷傳播的各個細節,單就此次活動的選擇,本身就存在問題。
眾所周知,華為終端是面向所有潛在手機或其他產品的消費者,這其中,男女比例應該差不多。然后,我們都知道,真正關注足球的,以男性為絕大多數。由此,華為選擇與足球聯姻,單就活動本身,就沒有將眾多潛在女性消費者考慮在內。
也許,贊助游泳、桌球、滑冰等男女性別關注區別不明大的賽事,與華為終端的消費人群的吻合度會更高。
華為終端在B2C品牌宣傳方面,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五、品牌管理關——深刻理解品牌精髓+持之以恒細節管理
品牌管理應該是B2C企業的核心戰略,盡管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生產能力、采購與物流、政府關系也非常重要,但它們都是實施品牌戰略過程中的支撐要素。
華為終端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品牌的理解尚處于比較淺顯的層面,不理解品牌精髓為何物。因對品牌精髓理解不深刻,導致一系列的品牌運作不連貫,而且,還包括本身B2C經驗嚴重缺乏,以及之前成功的B2B業務的強大影響,陰影揮之不去。
B2B與B2C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市場、兩種生意。華為應該以虛心的態度,務實的精神,
從零開始,科學、系統地規劃與建設B2C品牌。
持之以恒的細節管理,是所有偉大品牌成功的不二法門。華為應該從內心深處,尊重潛在消費者,洞悉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以消費者當前以及未來的需求為基礎,提煉華為終端的品牌核心價值。以其強大的科技研發實力,將消費者的功能性需求付諸實現。工業設計部門,應該根據人體工程學,針對消費者的喜好,合理設計外觀。宣傳推廣部門,則應深入消費者內心,與消費者實現有效互動與溝通。
一句話,品牌的規劃,到產品的設計、宣傳、銷售、銷售,再到消費者使用反饋等過程,每一個細節,都是品牌傳遞的過程。能不能做好這些看似枯燥、短期效益難測的細節,是華為終端成敗的關鍵。
2011年已經成為歷史,2012年的序幕剛剛拉開。衷心祝愿華為終端能夠像華為B2B業務一樣,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