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在企業生產現場應用分析
潘曉明
論文關鍵詞: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生產現場
論文摘要:創新是企業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知識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知識創新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文章利用管理科學、經濟學和信息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企業知識創新與管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在生產現場實施知識創新與管理的一些措施。
當今衡量企業成敗的尺度是企業的創新能力。由于知識經濟條件下,技術的快速變化,使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這就要求企業能對外部環境做出快速反應。不僅要生產知識產品,而比要生產消費對象、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創新成了企業的靈魂。如何全方位地開展創新,保持一個穩定的長久的創新行為,是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一系列只有實施了知識創新與管理的企業才能回答的問題。
1 知識、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的研究綜述
當代最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驗意識。”根據皮亞杰的思想,我們把知識定義為主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貯存于個體內,即為個體的知識,貯存于個體外,即為人類的知識。
一般而言,知識內涵由于本質上的差異,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另一類是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顯性知識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標準化、系統化的知識。而隱性知識一般是指比較復雜,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經驗式知識,不容易文件化與標準化的獨特性知識。
Nonaka和Tadeuchi認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相互轉化中形成了一個不斷成長的知識螺旋,從而促進了知識的發展。以Nonaka的“場”的概念來說,知識是經過社會化、外在化、結合化以及內隱化的過程,產生知識類型的轉變。
知識管理活動是圍繞著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來進行的。在現實生活中知識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在知識轉化導致知識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顯性知識的內部化尤其重要,只有當隱性知識顯性化,繼而顯性知識內部化之后才可共享,從而形成知識。
2 面向生產現場的企業知識創新與管理的研究
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手段是革新與改善,實質就是知識創新。根據知識螺旋原理,只有經過多輪的完整的知識螺旋才能創造出新的有價值的知識。根據生產現場的特點,要實施生產現場的知識知識創新與管理,有以下幾個措施。
(1)企業實行準時生產,以準時生產思想作為現場知識創新與管理的指導思想。
(2)組建創新團隊,以創新團隊為主體,實施知識創新與管理。通過知識螺旋的社會化和結合化過程,以團隊協作促進員工間的相互學習,實現廣泛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從而使某項隱性知識不再僅僅為單個員工所擁有,而是被團隊成員所共有。
(3)在企業推廣工業工程技術。工業工程是一種工程技術,在今天它對人們研究與開發的若干企業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支持功能。
(4)構建知識管理平臺。知識管理平臺從知識管理的核心過程--知識生產、分享、應用以及創新過程的系統支持,主要就表現為以下幾點:具有支持內部與外部信息、知識資源獲取的通道;具有存儲知識的知識庫;具有支持獲取、提煉、存儲、分發以及呈現知識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識工作者進行知識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的工具。下面將對各個措施進行具體敘述。
2.1 以JIT作為現場知識創新與管理的指導思想
準時生產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為“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JIT生產方式以準時生產為出發點,首先暴露出生產過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費,然后對設備、人員等進行淘汰、調整,達到降低成本、簡化計劃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產現場控制技術方面,JIT的基本原則是在正確的時間,生產正確數量的零件或產品,即時生產。它將傳統生產過程 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貨,改為后道工序根據“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貨,看板系統是JIT生產現場控制技術的核心,但JIT不僅僅是看板管理。
可見JIT的實際應用包含了紛繁復雜的內容,從實施手段和工具的角度也因企業和生產方式的差異而不同。但從JIT的核心思想出發,為了達到降低成本這一基本目標,對應于上述基本目標的三個子目標,JIT生產方式的基本手段也可以概括為下述三方面:
2.1.1 生產流程化 即按生產汽車所需的工序從最后一個工序開始往前推,確定前面一個工序的類別,并依次的恰當安排生產流程,根據流程與每個環節所需庫存數量和時間先后來安排庫存和組織物流。盡量減少物資在生產現場的停滯與搬運,讓物資在生產流程上毫無阻礙地流動。
2.1.2 生產均衡化 生產均衡化是實現適時適量生產的前提條件。所謂生產的均衡化,是指總裝配線在向前工序領取零部件時應均衡地使用各種零部件,生產各種產品。
2.1.3 資源配置合理化 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實現降低成本目標的最終途徑,具體指在生產線內外,所有的設備、人員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調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時候以最及時的方式到位。
2.2 創新團隊為主體
創新團隊是介于組織和個體之間的人群結合體。它是由若干成員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群集合體。
創新團隊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機制是對知識進行重構。知識重構是指在具體的任務情境中,創新團隊成員將通用性的專業技能與特定基于情景的知識相結合,經過反復的診斷、推理、應用和反饋活動,將知識個體間離散的、無序的知識、技能片段整合成有機式、互嵌式的團隊知識系統,以形成團隊核心知識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有效進行,有賴于團隊成員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相互協調。 團隊結構是指團隊成員的組成部分,包括年齡結構、專業結構、能力結構、性格結構、知識結構及觀點、信念結構等。一個管理創新團隊的結構,應該是這些結構因素的有機結合,這也是創新團隊成員的搭配問題。各種人員搭配得當,能促使團隊協調一致,取長補短,緊密團結,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團隊的創新力。反之,則會使團隊產生內耗甚至沖突,降低團隊的效率,使團隊失去應有的創新力。
管理創新團隊主要是由企業家、內企業家和知識員工這三部分所組成,并各自在管理創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和功能。
2.3 在企業推廣工業工程技術
工業工程是一種工程技術,在今天它對人們研究與開發的若干企業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支持功能。如:靈捷制造系統、柔性制造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以及精益生產系統等,都需要工業工程的開發與應用。這些先進制造模式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工業工程發展緊密相關的。它們不是單純依靠技術進步而成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管理進步,特別是工業工程的開發和應用。比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生產調整部部長中山清孝指出“豐田生產方式就是工業工程在豐田公司現代管理中的應用”,可以說工業工程是豐田生產方式實現的支撐性技術體系,特別是改善活動依托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是工業工程。
2.4 構建知識管理平臺
要剖析知識管理系統,首先還要從知識管理的核心過程——知識生產、分享、應用以及創新過程的系統支持,主要表現為:具有支持內部與外部信息、知識資源獲取的通道;具有存儲知識的知識庫;具有支持獲取、提煉、存儲、分發以及呈現知識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識工作者進行知識分享、應用以及創新的工具。
從以上幾點出發,可以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的過程模型,它包括3個層次:知識應用層、知識生產層以及知識資源層。
3 結論
在知識轉化導致知識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顯性知識的內部化尤其重要,只有當隱性知識顯性化,繼而顯性知識內部化之后才可共享,從而形成知識的螺旋上升,才會創造出新的知識,真正擴展知識儲備進行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的關鍵就在于挖掘以隱性知識為核心的所有知識,使之顯性化成為人人共享的資源,而推動和運作這一管理行為就是知識管理。
根據知識創新與知識管理內涵,提出了實施面向現場的知識創新與管理需要進行的幾項措施:以JIT作為實施知識創新與管理的指導思想;以創新團隊為主體;在企業中大力推廣工業工程技術;構建知識管理平臺
[1] 尹成湖.創新的理性認識及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7.
[2] 夏敬華,金昕.知識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3,4.
[3] 胡宗武.工業工程:原理、方法與應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4] 李榮彬,顧新建.試論知識經濟時代的工業工程[J].工業工程,2001,4(4).
[5] 卡爾·斯威比.知識型企業的管理[M].海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