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
未知
摘要: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目標主要是全球化、綜合化和個人化, 其主流制式有三種: 歐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 FDD/ TDD、以美國高通為代表提出的cdma2000 和以中國大唐為代表提出的TD- SCDMA。
關鍵詞:第三代移動通信3G IMT- 2000 WCDMA-FDD/ TDD cdma2000 TD- SCDMA 經過多年的努力, 第三代移動通信(3G) 的建設已經指日可待, 3G也已經從專家口中的一個術語, 變為社會大眾口中的一個常用詞。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如AMPS 和TACS等} 是采用FDMA 制式的模擬蜂窩系統, 其主要缺點是頻譜利用率低、系統容量小、業務種類有限, 不能滿足移動通信飛速發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 如采用TDMA制式的歐洲GSM/ DCS1800 , 北美I S- 54 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國I S- 95 等) 則是數字蜂窩系統。雖然其容量和功能與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其業務主要限于話音和低速率數據( 9. 6kb/s ) , 遠不能滿足新業務和高傳輸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簡稱3G系統, 它最早是國際電聯( I TU- R) 于1985 年提出的, 當時命名為未來公眾陸地移動通信系統( FPLMTS) 。由于當時預期該系統在2000 年使用, 并工作在2000MHZ 頻段, 故于1996 年正式改名為I MT-2000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大致目標是全球化、綜合化和個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陸空三維的無縫隙覆蓋, 支持全球漫游業務; 綜合化就是提供多種話音和非話音業務, 特別是多媒體業務; 個人化就是有足夠的系統容量、強大的多種用戶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務質量。 一、IMT- 2000 的技術要求和提供的業務 1 、I MT- 2000 的要求 為實現上述目標, 對其無線傳輸技術提出了以下要求。 ( 1 ) 高速傳輸以支持多媒體業務 ① 室內環境至少2Mbi t / s ; ② 室外步行環境至少384kbi t / s ; ③ 室外車輛運動中至少144kbi t / s 。 ( 2 ) 傳輸速率能夠按需分配 ( 3 ) 上下行連路能適應不對稱需求 移動通信從第二代過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網絡必須有足夠的頻率, 不僅能提供話音、低速率數據等業務, 而且具有提供寬帶數據業務的能力。 2 、I MT- 2000 提供的業務 根據I TU 的建議, I MT- 2000 提供的業務類型分為6 種類型 ( 1 ) 話音業務: 上下行鏈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 t / s , 屬電路交換, 對稱型業務。 ( 2 ) 簡單消息: 是對應于短信息SMS 的業務, 它的數據速率為14kbi t / s , 屬于分組交換。 ( 3 ) 交換數據: 屬于電路交換業務, 上下行數據速率都是64kbi t / s 。 ( 4 ) 非對稱的多媒體業務: 包括中速多媒體業務, 其下行數據速率為384kbi t / s 、上行為64kbi t / s 。 ( 5 ) 高速多媒體業務: 其下行數據速率為2000kbi t / s , 上行為128kbi t / s 。 ( 6 ) 交互式多媒體業務: 該業務為電路交換, 是一種對稱的多媒體業務, 應用于高保真音響, 可視會議, 雙向圖像傳輸等。 3G的目標是支持盡可能廣泛的業務, 理論上,3G可為移動的終端提供384kbi t / s 或更高的速率, 為靜止的終端提供2. 048Mbi t / s 的速率。這種寬帶容量能夠提供現在2G網絡不能實現的新型業務。未來也許會出現一些現在無法想像的業務。 二、IMT- 2000 系統的組成 I MT- 2000 系統構成如圖所示, 它主要由四個功能子系統構成, 即核心網(CN) 、無線接入網(RAN) 、移動臺(MT) 和用戶識別模塊(UI M) 組成。分別對應于GSM系統的交換子系統(NSS) 、基站子系統(BSS) 移動臺(MS) 和SI M卡。 從圖中可以看出, ITU 定義了4 個標準接口, 如下所述。 ( 1 ) 網絡與網絡接口(NNI ) : 由于I TU在網絡部分采用了“家族概念”, 因而此接口是指不同家族成員之間的標準接口, 是保證互通和漫游的關鍵接口。 ( 2 ) 無線接入網與核心網之間的接口(RANCN), 對應于GSM系統的A接口。 ( 3 ) 無線接口(UNI )
參考文獻 [1] 盧孟夏等.通信技術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楊大成等.cdma2000 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