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電子信息技術為背景的電子民主的現實性反思
李鵬
【論文關鍵詞】電子信息信息技術電子民主電子政府
【論文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被看做是有效的實現高水平的政治參與和信息化的政治民主的一種手段,尤其是網絡技術,它將是新世紀最重要的民主參與手段和工具,它將把人類帶入“電子民主”的新時代,加速人類的民主化進程。但是但是電子民主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電子政府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網絡拓寬了民主渠道的同時,人們也開始反思。由于網上直接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政府與公民間的實時互動對政府的素質、能力和職業道德要求很高,而政府工作人員科技素質普遍欠缺,責任機制有待建立,目前還談不上滿足電子政府的實際運作要求。
以我國為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在一場題為《電子政務: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演講中指出,目前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大張旗鼓提倡電子政務、網上辦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政府的服務功能,是適應市場經濟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但他同時提醒,電子政務必須與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相配合,否則,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資金,問題也解決不了,不過是多了一張漂亮的皮毛而已,這樣的電子政務是沒有出路的,最終只能淪為信息孤島。
吳敬璉還指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到現在,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發展速度急劇膨脹,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一是重新建輕整合;二是重硬件輕軟件;三是重管理輕服務;四是重電子輕政務。由此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資過大的問題日益嚴重。各級政府盲目地推進電子政務,造成各自為政、自成一體、不聯不通,沒有有效整合,最終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有些政府部門的所謂電子政務純粹是應景之作,造成高投入低利用率,個別部門的信息網絡甚至純粹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時演示所用。
由于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在現實政治生活的具體制度設計上,我們還無法做到直接民主。目前大多數國家實行代議制民主,盡管它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電子政府的出現削減了這種弊端,因為它為人民當家做主、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體現主權在民原則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但是有些地方建立電子政府主要是基于以下觀念:政府是社會的核心,更應當站在時代的前列,當網絡經濟正以蓬勃的勢頭向前發展時,如果政府還是以傳統方式從事其低效率的事業,就會阻礙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政府欲在網絡社會有所作為,必先建立電子政府。電子政府不宜只是停留在工具論的層次,而是應該作為電子民主的主要推動力量。這不僅要靠政府官員的努力,更要靠社會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否則電子政府將淪為文書政治的電子化,聚焦于一般政府服務的提供,忽略民主的真諦在于參與,包括意見的形成與決策制定。
二、電子民主的局限性
為了適應電子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在網絡化方面進行了嘗試。其主要內容包括:(1) 建構社區信息中心,協助民眾進入網絡;(2) 推行電子民主計劃,建立民眾與市議員之間的電子郵件和 BBS 等通信渠道;(3) 實施電子公開計劃,使民間個人與團體的建議以及官方或非政府組織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時公布,等等。這些計劃的實施對公眾參與產生了一定影響,網絡也加強了公共參與的作用,但電子民主的局限性還是存在的。
首先,過多依賴電子民主可能導致民眾非理性的“情緒性民主”左右政治。借助于現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參與非常容易進行,這也是近年來興起電子民主熱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過多地依賴電子民主,在一切問題上都向民眾個人做電子民意測驗的話,也會帶來消極的后果:一是民眾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民眾一般會傾向考慮自己的利益,“即時的和過度的民意測驗可能導致政府官員的決策僅僅根據可能對老百姓造成的影響進行”,從而可能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二是過多的民意測驗可能造成政府官員過多地依賴他人的判斷,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執行計劃的能力?!霸V諸即時的民意測驗,就等于我們取消船長和高級船員,把一切船上的決策讓乘客去做。這實質上是暴民統治。”三是與民選代表相比,一般的公眾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緒化,不如代表冷靜、慎重。國家的決策受大眾的情緒左右是十分危險的,有人甚至擔心會出現“電子法西斯主義”。 再次,電子民主——由電子操縱的直接民主,在技術上可行,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災難性的。因為,既然計算機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編輯和操縱信息,那么政府或者計算機“黑客”就可以使用欺騙和誤導的手段,把大量的、公眾無法消化的權威信息塞滿公眾頭腦。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網上選民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和投票就成為一個問題。在美國參加政治投票的公民比例持續降低,對選舉對象的選擇依據更多地依賴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很多年輕人把較多的時間用于電子游戲而不是投票。
除了話語霸權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子民主的發展進步外,還有其他限制因素。社會中的許多人,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而存在著嚴重的劣勢,他們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好的工作,不能和政府機構建立良好的溝通,不能享受網絡等提供的信息資源、娛樂和服務,而被社會主流目標和價值所拋棄。如由于經濟條件限制,上網需要硬件和經濟支持,網絡應用盡管得到極大普及,但是在經濟落后地區,普通人上網發言仍然受到很大限制。還有網民自身條件的限制,網民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網要遵循特定的網絡邏輯,要掌握特定的語言。
在各國國內,網絡的發展把人群迅速分化為技術精英和普通大眾。托夫勒曾經指出,各個高技術國家的政府所面臨的一種潛在的可怕威脅來自國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兩部分。因為網上管理所依據的信息是大眾的意見和要求,但這些“大眾”通常只局限于那些信息富人們(很多人認同這一劃分,即網絡時代里的公民至少可以分為信息窮人和信息富人)。因為目前社會上占絕大多數的信息窮人還支付不起利用信息技術所需的設備和上網費用,他們被剝奪了在網上參政議政的機會,這使得信息富人們利用其掌握的很大部分的信息設備和信息資源得到了更多的權力,并利用對他們有利的信息來影響公眾,操縱政治和決策。正如金枝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官僚主義的經理、公司精英、軍事當局、安全和監視系統都可以利用計算機里的數據來制造混亂、散布神話、進行恫嚇和控制別人。他們掌握了絕大部分的信息源和計算機,公眾對于信息的崇拜又給他們的優勢地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他們有效利用手頭信息的原因是很明顯的。這些社會集團占有很多利益,信息要為這些利益服務,計劃也要根據這些利益制訂。他們手里有一張明確而簡潔的日程表:把更多的利潤和權力集中到那些已經擁有利潤和權力的人的手中”。可見,政府簡單地聽從“大眾”召喚未必就能符合大眾的意愿和利益,因此,電子民主還只是少數人的民主。
總之,電子民主還需要長足的發展,需要更多經驗的積累和借鑒,還需要處理諸多民主理論、法律實踐的難題。如何協調民主與效率,如何將電子民主擴大到其他范圍?如何在各種意見之間尋求某種均衡?如何在公眾參與的民主性與行政成本的節約性之間尋求協調?這些都是一個難題,而且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應該說,網絡提供了一種公開、民主、便捷、高效的程序。如果能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網絡資源,設計好相應的程序,可能為解決民主的提高與成本的節約之間的難題提供一個可行之道。
對于中國民主而言,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推動中國政治民主的進程,也可能危及中國的民主法治建設。政府需要的是穩定發展的社會主義民主。網絡上的極端民主主義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如何在網絡上限制極端民主主義,又發展社會主義特色的電子民主也是當今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難題。
[1] 王慧軍.健全和發展網絡時代的電子民主 [J][2] 陶文昭.論電子民主的兩種取向[J]
[3] 胡秋珍,劉洋,溫一鵬,林菁.電子民主的要素與模型研究[J] [4] 劉新全.論電子民主的消極效應及其避免[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