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國水資源的嚴峻形勢及其對策
張 岳
摘要:中國是一個多災之邦,治國必先治水,治水才能安民興邦。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動員億萬人民群眾,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興修了數以萬計的各類水利基礎設施,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中國以僅占世界平均水平1/4的人均水資源量,實現了經濟社會連續20年的高速發展;以占世界9 ?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口的糧食問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關鍵詞:21世紀 中國水資源 嚴峻形勢 對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水利的改革與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主要為農業服務,逐步向服務于國民經濟和全社會轉變;由計劃經濟下的運轉機制,逐步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由以社會效益為主,逐步向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效益轉變。特別是把水利建設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標志著水利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近十年來,水利建設對防御水旱災害,保障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標志著水利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1世紀水的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的水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洪澇災害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缺水和水環境惡化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巳構成重大威脅。如何解決好中國水多、水少、水臟和水環境惡化這三大災害,直接關系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糧食生產的安全、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的安全,以及國內國際環境的安定,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三大災害問題一直十分重視,特別是經受1998年特大洪水的考驗后,中央領導針對水利的現狀和未來提出了治水方略,這是21世紀制定中國水利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和治水方針。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水利必須轉變觀念,及時調整治水思路,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對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科學管理,特別要重視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保護,依法治水、科學管水、努力實現水利現代化。 一、21世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己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但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從目前現狀來看,就全國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資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從地區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區,這是先天決定的水情。從人均占有量來看,人均占有淡水資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東部可以高達五、六百倍。這是我國北方屬于資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區水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由于水體污染,水質型缺水也相當嚴重。目前全國性的干旱缺水越來越嚴重,尤其北方地區發生水危機已不是危言聳聽。 (一) 主要災情 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1)洪澇災害: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1萬億元,約相當于同期財政收入的1/5。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億元)、1995年(1653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億元)、1998年(2684億元)。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洪澇災害損失100多億美元。 (2)干旱災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在100~250億kg(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kg,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kg),但遇到嚴重干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干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kg,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是新個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份)。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 (3)水環境:一是水土流失,區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劇增加。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的廢棄土石約30億噸,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響防洪保安。二是水體污染嚴重,由于工業廢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長,并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占中國年GDP的8%。這就表明,水環境質量在繼續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這三大災害合計年均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占全國年GDP的15%左右。從這三大災害損失來看,進入21世紀這三大災害,水資源源的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將上升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五十年來,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21%。特別是近20年來,由于供水能力增長緩慢,1978~1998年全國供水能力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而同期國民經濟以8~12%的高速度增長,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約2.5億,更加劇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黃河下游頻頻發生斷流、海河成為季節性河流,以及內陸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發生的旱災,經濟損失嚴重,充分暴露了我國城市供水系統和農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4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 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嚴重缺水。天津市由于連續四年遭受華北干旱影響,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水位已接近死庫容,于橋水庫已無水可供,直接威脅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盡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難以保證。為此,國務院批準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工程的實施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生活質量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進一步減少,而用水量卻進一步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 2.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 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全國地下水由于長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補,目前年超采量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56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下游河道斷流、河湖萎縮,下游有些尾閭與湖泊消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區和綠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導致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衰減。 1999年全國年排放廢污水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據1999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1.36萬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只占30%,Ⅲ類水以上的河長占70%(其中Ⅰ類水河長占5.5%,‖類水河長占24.5%,Ⅲ類水河長占32.4%,Ⅳ類水河長占12..6%,Ⅴ類水河長占7.8%,劣Ⅴ類水河長占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