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黃灌區水資源科學管理與高效利用對策
張潔 樊亞軍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水利事業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水利事業不再是單獨壟斷的一個產業結構,而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競爭,傳統觀念和管理方式的問題、管理體制的問題、運行管理機制的問題、運行管理經費的問題、人員管理的問題等勢必將灌區的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擺在面前,要求必須轉變以往固步自封的觀念,更新認識,轉變作風。抽黃灌區作為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集中區域,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保護和高效利用,具有客觀必要性和現實緊迫性[1-2]。
1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灌區管理體制以及運行機制
在水利工程的不同的功能要素中,從總體上可劃分為社會公益型和生產經營型兩大類。在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中又分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既按行政管理區域劃分又按流域(或灌區)劃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行政管理權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業務管理權屬地方灌區管理部門或跨行政區域的共同的上一級灌區管理部門。像陜西關中東雷抽黃灌區,灌溉業務管理權屬管理局及管理站,但是行水人員的人事管理卻屬于地方管理處,由于行政主體和業務主體的分離,經常出現政事交叉、各自為陣、職責不清,出現有利益時大家爭著管,有問題時互相推諉、誰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因此,首先要重新對灌區進行定性和定權。灌區向用戶提供具有商品性的水和灌溉服務,這種服務可以產生效益,理應得到合理的報酬和補償。但灌區應成為區別于黨政群機關及企業,受國家管理,并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公益性單位;主要以保政治、保社會穩定為大局,以服務的方式進行專業化的供水勞動,創造出的水商品服務于社會,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謀求必要的單位經濟利益,而因水費相對當前物價漲勢偏低,單位不能自控而由物價部門控制水費的短缺部分政府理應買單補償,所需經費靠財政差額撥款或全部自行解決[3]。
2灌區工程產權、使用權、管理權和經營權按“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
一是國家可以利用不同方式轉讓所屬產權,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賣、租賃、出讓、承包、兼并和資產重組等。使其歸屬到灌區管理單位、農民用水戶協會或其他具有獨立經營性質的主體。灌區工程和水資源的使用權、管理權和經營權既可以歸屬產權所有者,也可通過不同方式轉讓給具有經營管理和使用能力的主體。二是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建立灌區管理新體制,灌區是既具有事業性質又可按照企業辦法進行經營管理的法人實體,可采用管理局+用水單位+用水戶、管理局+公司+協會、專業管理單位+民主管理單位、公司+協會等不同模式建立新的管理體制。三是根據管理體制的要求,建立起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工程建設、管理和經營機制。專業管理隊伍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和經濟目標責任制,建立起競爭、發展、目標和利益導向機制。干渠以下所有工程全部實行產權制度改革,以租賃、出讓、承包等方式由經營者管理或由農民用水者協會自主管理。實行企業化和市場化運作,專門負責水利工程設備、設施、渠系工程的養護維修,將水利工程管理和養護維修分離,既可精簡水管單位人員,節約維修養護經費,又可以提高維修質量,縮短工期,充分發揮工程的運行效益。四是水商品價格機制化。水管單位的性質經歷了“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生產型事業單位”的過程,長期實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預算管理形式,沒有進行科學、客觀、合理、準確地定位[4]。水利工程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社會發展的基本保證,又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安定團結的基礎。因此,理應得到國家的重點扶持和財力的支撐。由于水管單位管理的內容比較復雜,因此結合實際界定單位性質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單位的經營性收入來補償公益性和經營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補償不了的。堅持水資源統一管理產業化經營;堅持成本補償和合理收益;加快同政府部門的協商力度,爭取政策支持,堅持小步快調,逐步實現按成本收費,并實現按效益和市場物價指數調節水價;堅持執行以預付水費為主的多種收費方式;堅持爭取政府支持和政策法律保障。對高揚程泵站施行灌溉電價補貼政策,以實現對黃河水的高效開發利用。 3改革人事管理機制
一是按照機構能設能撤、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原則,加強人事管理。通過建立健全人才選擇、使用、培養、考核、激勵、約束、淘汰和保障機制,鼓勵敬業忠誠和創新奉獻精神,建立高素質的干部和職工隊伍。讓一部分人分流出來,使人盡其才,各有所用,打破以往用人的傳統觀念,卻莫任人唯賢,要真正選拔有能力、有事業心、覺悟高、有知識的人才到領導位置上來。增強干部隊伍的活力,他們是抽黃的動力,群眾的向心力,單位的凝聚力。二是精簡機構和引進人才。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水管單位在精簡機構,壓縮非生產人員超編人員時,采取提前離崗休息、鼓勵辭職、自謀職業、鼓勵脫產學習等多種辦法精減人員隊伍,并配套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使這批人員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編、定員、定責、定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專業知識的優秀人才到適當的崗位發揮他們的知識才干。做到人員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職務能上能下。20多年中國的發展告訴人們,經濟的發展,體制是關鍵,大鍋飯只能使人們裹腳不前,責任制才是唯一出路,要全局上下實行責任制,包括各個方面,要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原則。實行獎罰分明,公正無私,切實做到年初講清楚,年底不商量,用效益帶動工作,使人人感到有奔頭,實行積分制與工資掛鉤,一份汗水一份收獲,真正達到領的應該、罰的心疼、獎的眼紅。三是灌溉管理人員要突出管理重點。首先要制定用水計劃。即依據灌區水資源管理目標和原則,統籌兼顧,周密計劃,強化細化管理。建立健全支、斗口水量調配記錄,嚴格落實支、斗口用水審批制度,進一步規范水賬記載、計算,做到程序嚴格、記錄完整、科學調配,堅決杜絕多放少記或少放多記現象。支斗口水量做到隨開、隨記、隨簽字,日清、日結、日報、日公布。提高供用水透明度,確保群眾用上放心水、滿意水。其次是協調關系。即調節灌區行水過程中站與站、站與段等各種內外關系,保證外部有水可引,內部高效使用。總之,既要協調好灌區水資源和宏觀水資源的關系,又要協調好灌區內部農業、工業、城鎮發展用水、生態用水等關系。
4規范協會運行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積極性
一是充分引導群眾自覺參與,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發揮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主體作用。按照指導而不干預、服務而不包辦的原則,進一步提高協會管理水平和運行秩序。切實幫助協會解決實際問題。全面落實對協會的各項扶持政策,繼續加大培訓教育力度,加強對協會的自身能力建設。通過“互助合作、自我服務、民主管水”,有效解決長期以來灌區田間工程有人用、沒人管、水資源浪費、工程設施破壞嚴重等問題。二是著力提高特色高效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依托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區域優勢,發展陽光產業,不斷擴大地膜覆蓋、日光溫棚和暖棚養殖規模,調整種植結構,逐漸改變過去單一的種植品種,增加了各類能節水、收效好的經濟作物,有些地方形成了連片種植規模。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科學用水,使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得到增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提高了其用水的積極性。
5結語
通過以上幾點措施,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灌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業灌溉用水的水價實現了政策傾斜上的“小步快跑” 電價補貼,在灌溉管理和水費的收繳機制上,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單位實現精簡機構和引進人才;在維修養護機制上,建立專業養護隊伍,充分發揮工程的運行效益。總之,調動農民用水協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定能使水資源得以科學高效的利用。
6
[1] 周耀武.鐵山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對策[J].湖南水利水電,2008(3):47-47,50.
[2] 滹沱河灌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對策研究[J].海河水利,2008(1):7-9.
[3] 宋紅.山西省井渠結合灌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J].太原科技,2009(5):70-71,74.
[4] 王文靜.峪道河灌區水資源利用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J].山西水利,2007,23(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