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水電站面板堆石壩設計
楊再宏 李榮輝 張天
摘要:龍馬水電站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35m,其特點是壩址、料場岸坡陡峻,趾板開挖、料場開采、壩料運輸道路施工難度大。壩料主要來源于料場和溢洪道開挖料,根據壩料特點進行了分區設計;對壩料進行了室內試驗及現場碾壓試驗,根據試驗結構確定了壩體填筑標準。
關鍵詞:壩體分區 壩坡穩定 應力和變形 基礎處理 面板堆石壩 龍馬水電站
1壩體分區設計
龍馬水電站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35m,壩頂長315m,壩頂寬10m,壩頂高程643.0m,上游設防浪墻。上游壩坡1:1.4,下游壩坡1:1.35,分別在603.0m、563.0m高程設兩臺2.5m寬馬道。上壩料為壩址下游左岸的舊家箐料場、右岸清水河料場和溢洪道開挖料,其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
面板頂部厚度0.3m,漸變至面板底部,厚度為0.7m。面板分縫分塊根據地形、有限元計算的壩體變形、施工條件進行分塊,垂直縫間距12m。
根據運行期間對壩體各部位的要求,壩體材料進行分區設計。分區的原則是:對料場開挖料的特性認真研究,在保證工程安全、經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物開挖的有用料;各區壩料從上游到下游滿足水力過渡要求,相鄰區下游壩料對其上游區有反濾保護作用;蓄水后壩體變形盡可能小,從而減小面板和止水系統遭到破壞的可能性。根據料源及對壩料強度、滲透性、壓縮性、施工方便和經濟合理等要求,將壩體從上游到下游分為墊層區、過渡區、主堆石區、下游次堆石區,并在面板上游設壩前覆蓋料。
2A區為面板下的墊層區,考慮施工機械設備施工需要的最小寬度,確定墊層水平寬度為3.0m;3A區為墊層下的過渡區,亦考慮施工要求,水平寬度為4.0m;3B區為主堆石區,為級配良好的砂巖堆石料;3C區為次堆石區,位于壩體下游部位,可利用建筑物開挖料和砂泥巖料。下游壩面塊石護坡,厚度1m。
1A區為上游壩腳粘土鋪蓋區,1B區為上游壩腳回填石渣蓋重區。
1.1墊層料
工程區天然砂礫料儲量較小,墊層料采用料場弱風化以下巖體軋制而成。對墊層料的設計有如下要求:應有較高的變形模量及抗剪強度,能維持自身的穩定,對面板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墊層料應具有半透水性質,在面板及接縫開裂破壞時,可以起到限制壩體的滲漏量并保持自身抗滲穩定,對細粒料起到反濾作用,滲漏發生時通過細粒料堵塞滲流通道自愈,起到一定的擋水作用;施工中不易分離,便于平整坡面,使面板受力均勻。
墊層料的寬度按以上要求并考慮抗震、施工要求確定;級配根據工程經驗和試驗結果確定,最大粒徑80mm,特殊墊層料最大粒徑30mm。小于5mm含量30%~50%,小于0.075mm含量不大于8%。經過試驗,壓實后滲透系數為(1.46~7.15)×10-3cm/s,相對密度不小于0.8。墊層料設計干密度為2.24g/cm3,孔隙率不大于18%。
在墊層料與主堆石料間設過渡料區,料源為料場開挖的弱風化以下巖石,物理力學指標要求與墊層料相近,即具有低壓縮性、高抗剪強度,對墊層料能起到反濾保護作用。根據墊層料的級配確定過渡料區的級配,最大粒徑為300mm,小于100mm含量大于15%,小于1mm含量不大于3%。過渡料設計干密度為2.18g/cm3,孔隙率不大于20%。經過試驗,滲透系數為(2.36~5.7)×10-1cm/s。
上游主堆石料區為水壓力的主要承載區,為避免面板產生較大的變形,要求有較高的壓縮模量及良好的透水性,筑壩石料應有較高的干、濕抗壓強度,在面板澆筑后,即使水庫蓄水壩體的變形增量也不大。可用于主堆石區的料源有弱風化、微風化及新鮮的砂巖。
下游堆石料區位于上游堆石區下游,壩料要求較主堆石區低,為充分、靈活利用建筑物開挖料,下游堆石料分為三個區:底部要求與主堆石區底部類似并具有足夠的透水性,頂部高程據下游最高水位確定為550.00m;上部采用建筑物開挖的強風化砂巖料(濕抗壓強度應大于40MPa),對石料的抗壓強度要求稍低;下游區為維持壩坡穩定,抵抗風化侵蝕,保護其上游側的軟巖料區,對石料的抗壓強度要求仍較高,采用弱風化及以下砂巖填筑。
堆石料最大粒徑為800mm,小于5mm含量不超過15%,小于0.075mm含量不大于5%。堆石料設計干密度為2.16g/cm3,孔隙率不大于21%。
面板上游的壩前覆蓋料區由堵縫材料和保護料組成,當面板較低部位(不具備檢修條件)出現裂縫、周邊縫止水破壞等原因產生大的滲漏水時,堵縫材料隨水流進入滲漏通道堵縫自愈。堵縫材料采用粘土,頂部高程由水庫放空的最低水位560.00m確定,寬度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工程經驗確定為10m;保護料采用工程棄渣料,坡度由邊坡穩定控制,確定為1:2.5。
圖1 面板堆石壩最大橫剖面圖
① 原巖物理力學試驗成果表明,溢洪道巖樣大部分巖石的節理、裂隙孔洞發育,巖石為弱風化及其上部,故孔隙率、最大吸水率偏大。舊家箐石料場巖石的抗壓強度值變化較大,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粉砂巖表現尤為明顯,這是由于巖石本身的不均勻性所引起的。
② 密度試驗結果,過渡料最大干密度為2.16g/cm3~2.19g/cm3,平均2.18g/cm3;墊層料最大干密度2.24g/cm3~2.27g/cm3,平均2.26g/cm3,在滿足試驗級配條件下,密度值較大。
③ 壓縮成果表明,堆石料的壓縮系數值隨壓力增大而減小,相應壓縮模量值隨壓力的增大而漸增,但壓縮模量增加的幅度較緩,少部分有下降的情況,堆石料的壓縮性符合一般粗粒料的壓縮規律。
④ 墊層料的滲透系數為1.46×10-3cm/s~7.15×10-3cm/s,屬半透水料。過渡料的滲透系數為2.36×10-1cm/s~5.70×10-1cm/s,堆石料的滲透系數為1×10-2cm/s~1×100cm/s,過渡料及堆石料為透水性材料。各組料的滲透系數與其自身的顆粒組成及巖性一致,滿足設計要求。
⑤ 三軸試驗成果表明,墊層料CD剪在σ3=100kPa~500kPa范圍內,有效強度φcd為40.5°~41.2°;過渡料CD剪的有效強度φcd為38.1°~38.2°;堆石料CD剪的有效強度φcd為37.0°~40.8°,強度值較高。此外,鄧肯E—B模型參數中,初始彈性模量K和體積模量都比較高。
⑥ 舊家箐石料場和溢洪道開挖的弱風化及以下的砂巖料,堆石料壓縮變形小,壓縮模量高,抗剪強度、初始彈性模量K和體積模量都比較大,其透水性、變形、強度及彈性模量能滿足龍馬水電站堆石壩筑壩材料的要求。以上石料浸水濕化后對其強度有一定影響,施工中應根據巖石情況分區使用。試驗成果與巖性、風化程度、密實度、試驗條件有關,與原巖的物理力學性成果基本一致。各石料的滲透性、壓縮指標及三軸試驗成果相互對應,成果平行關系好,反映了試驗材料的基本特性。
圖2 石料顆粒級配曲線
壩體填筑標準根據壩料室內試驗及現場碾壓試驗結果,并參考類似已建工程最終確定如表1。
表1壩料填筑參數表
序號
壩料種類
干密度
〔g/cm3〕
孔隙率
〔%〕
最大粒徑
(mm)
滲透系數
(cm/s)
鋪料厚度
(mm)
最少碾壓
遍數
1
墊層料
(2A)
2.24
≤18
80
1×10-3~
1×10-4
≤400
6
2
特殊墊層區料
(2B)
2.24
≤18
30
1×10-3~
1×10-4
≤400
6
3
過渡料
(3A)
2.18
≤20
300
>2.36×10-1
≤400
8
4
主堆石區
(3B)
2.16
≤21
800
>1×100
≤800
8
5
次堆石區
(3C)
2.17
≤21
800
>1×10-1
≤800
8
6
粘土料
(1A)
≤300
7
任意料
(1B)
≤600
8
塊石護坡
(P)
1500
4壩體計算
4.1壩坡穩定分析
壩坡穩定分析采用二維線性計算,采用STAB2000進行計算,滑裂面為圓弧(畢肖普法)。選取面板堆石壩典型斷面進行計算,堆石體完全透水,不考慮面板作用。壩料計算參數依據堆石壩石料試驗成果整理而成。
表2壩坡穩定計算參數
壩料名稱
γ
(t/m3)
γs
(t/m3)
強度指標
φ(度)
△φ(度)
1
墊層料
2.24
2.42
55.10
13.52
2
過渡料
2.18
2.38
54.51
12.29
3
堆石料
2.16
2.38
51.67
10.95
4
上游圍堰
2.16
2.38
51.67
10.95
5
堆石料(軟巖)
2.16
2.38
51.67
10.95
6
基 巖
2.45
2.50
70
0
表3壩坡穩定計算成果
序 號
計 算 工 況
安全系數
允許安全系數
1
正常運行期下游壩坡
1.759
1.30
2
正常運行期下游壩坡7度地震
1.628
1.20
圖3正常運行期下游壩坡穩定計算簡圖
圖4 正常運行期7度地震下游壩坡穩定計算簡圖
計算應用軟件為清華大學編制的土石壩計算程序“EFESD”,計算模型采用E-B模型。
壩料計算參數依據堆石壩石料試驗成果整理而成。
計算過程分竣工期及正常運行期。
計算最終結果匯總于表4,詳細成果參見壩體應力位移等值線圖。
表4 壩體應力和變形計算成果
工況
壩體位移最大值(m)
堆石體應力最大值(MPa)
水平位移
豎直
沉降
大主
應力
小主
應力
竣工期
-0.13
(向上游)
0.33
(向下游)
0.80
1.95
0.70
運行期
-0.08
(向上游)
0.34
(向下游)
0.80
2.00
0.70
從壩體位移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壩體的變形符合一般規律。由于上游圍堰與壩體結合部分先期填筑,壩軸線兩側并不呈對稱分布,向下游側變形大一點,最大值位于下游側壩殼1/3壩高處。
從壩體應力等值線圖中可以看出,主應力的大值區都集中在面板的下部區域。堆石區應力較小,大主應力未超過2.0MPa,小主應力未超過0.70MPa。
正常運行期與竣工期比較,水平位移、應力變化均不大,壩體穩定性較好,后期變形空間較小。
圖5竣工期水平位移等值線圖(m)
圖6竣工期豎直沉降等值線圖(m)
圖7竣工期大主應力等值線圖(MPa)
圖8竣工期小主應力等值線圖(MPa)
圖9運行期水平位移等值線圖(m)
圖10運行期豎直沉降等值線圖(m)
圖11運行期大主應力等值線圖(MPa)
圖12運行期小主應力等值線圖(MPa)
5壩基處理
河床部位:根據地質勘探資料,壩軸線前河床沖積層厚度在9m左右,其下部為弱風化基巖,因沖積層厚度不大,趾板及壩軸線前壩體基礎部位沖積層均全部清除。
兩岸部位:根據地質資料,開挖深度2m~12m。
巖基上趾板下部設兩排固結灌漿孔,排距3.0m,孔距2.0m,呈梅花形布置。趾板中部布置帷幕灌漿孔,帷幕灌漿深入巖體透水率3Lu線以下5m,因左壩肩相對隔水層埋藏較深,帷幕灌漿深度按0.3倍壩高確定;壩頂高程左岸灌漿洞水平向深入110m,右岸160m,帷幕最大深度約為1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