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淺談
邢景平
水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水電既是具有經濟效益的資源,更是具有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公益性事業。水電建設促進了當地干部群眾的思想轉變,促進了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并有效促進農業快速發展和市政建設步伐加快,使城區面貌有較大改觀,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開發水電資源應創造良好的水電工程建設環境,促進項目早日發揮效益。 一、水電建設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1、促進當地干部群眾的思想轉變。水電建設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設備與高素質的建設隊伍,給當地封閉的社會帶來了沖擊與活力。水電站帶動當地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促進了對外信息交流。同時,征地移民政策的宣傳落實,使當地農民提高了法律意識與經濟意識,增強了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利益的意識,不僅與工程建設相關的問題尋找法律依據,對政府的其他建議與要求,也通過學習法律,通過合法途徑尋求解決辦法;圍繞工程建設,規范勞務市場,通過參加項目建設讓當地政府認識到通過教育與培訓,提高當地勞動者素質,轉變勞動觀念的重要性。 2、促進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確保了民眾生活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事業的投入,推動了工程所在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水力資源開發建設中,通過電站的建設,兼顧電站建設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帶動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加快地方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3、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快速發展。水電站的開工建設,大批建設人員涌進工程建設所在地,對各種物資和食品需求量大增,給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創造了機遇。當地在發展蔬菜、瓜果生產,以及種養殖產業方面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并取得良好效益。確實做到經濟增長、農民增收。 水電開發建設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借用發電企業在技術力量和經濟實力等方面的優勢,延伸電力產業鏈,促進電力產業與區域產業的融合,發展較具優勢的產業群體。水電開發建設使用本地勞務、建材等都對地方經濟有拉動作用。還有圍繞庫區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旅游資源等,推進生物、旅游以及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在礦電結合上可以加強合作。 同時,積極通過當地企業參與優質資源的開發,對于培育當地經濟發展基礎,使水電開發與地方經濟能更好地結合,促進協調發展。 4、有效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電站的開工建設,通過內引外聯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能夠使地方基建、運輸、產品加工、以及餐飲、培訓等第三產業得到有效發展。有利于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 5、市政建設步伐加快,城區面貌有較大改觀,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由于地處偏遠,水電工程所在地城建步伐一般都比較落后,水電工程開工建設后,往往都能積極帶動市政建設投資力度,使地方城鎮建設高起點、高標準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水電開發戰略條件下,兩種發展觀的思考 實施西部大開發,變西部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強交通、教育、通訊、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遵循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區發展的一條良性出路。面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西部資源的開發利用,共同的認識是:西部地區有優勢,優勢在礦產、水力、特色農業;也有劣勢,劣勢在交通條件差、信息不暢、農業與水利基礎設施差、人口較多且素質低;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一定程度上劣勢大于優勢。 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在發展觀上存在兩種認識: 一種認識是:西部劣勢的根源與現狀國家有責任,國家投資東部多,西部投資少,西部為東部的發展提供了資源與條件,國家欠西部地區,西部干部群眾有—定的怨氣。由此,希望國家多投資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應在產業政策上對西部調整、傾斜,如圍繞水、電、氣的資源開發進行產業政策調整。 西部除政策外主要是缺乏資金,等待輸血。對于大型項目的建設,地方廣大干部群眾一方面堅決支持,但也有把項目當“唐僧肉”,寄予能“多分一些”的希望;另一方面對項目建設的市場化運作不太適應,一定程度上失望大于希望。 另—種認識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相關配套項目的建設,首先帶給西部的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建設人員的生活習慣、思維與行為方式;大型項目建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與管理等等,對當地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有一定的沖擊,這種開放的、市場化的、主動創新的、追求持續發展的觀念,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至關重要。 上述兩種發展觀,說明西部地區的干部群眾在理性地思考,發展思路與實踐探索,說明了第二種發展觀的深人人心。項目資金的投入對當地經濟有不可懷疑的拉動作用,但要具體分析評估項目對當地經濟的拉動效益,不僅要充分利用項目建設期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全面、高速發展,也要認識到工程高峰期過后的發展后勁,利用有限的資金依托當地資源與特色經濟,建設可以長久發展的地方經濟支柱產業。 不能只看總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而忽視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主導作用。針對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經濟結構不夠合理,沒有形成規模,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農民收入增長十分緩慢,農民生產和生活困難等情況,應借助于水電建設著力解決特色農業發展與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民生活得到保障,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同時保障水電建設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