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涂料”事件看企業的推廣策略
韋華偉
銷售的工作是圍繞產品展開的,在目前市場的狀況下,絕大多數產品都處于高度競爭的狀態,因此,產品必須具備兩個要素才能具有競爭力:一個是產品的差異性,你的產品跟其他的產品有什么不同之處;一個是你的產品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如何給消費者帶來利益。這兩個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產品的差異性。涂料市場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競爭產品很多,現在以合資企業的產品銷售狀況最好,如“立邦”和“多樂士會”,國內的產品基本采取的是低價的策略。在這樣一個成熟的市場,產品和品牌的差異性尤其需要突出,比如如果公司推出一個“五合一”涂料,就要考慮與立邦和多樂士“五合一”涂料的區別。這種差異性可以是產品功能和特點上的,也可以是價格、推廣方式甚至是消費者的感受,比如當年“七喜”公司推出自己的碳酸型飲料時,打出的廣告語是“非可樂”,獲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給消費者帶來利益。涂料本身是一種理性的產品,消費的周期長,消費者在選購時,要經過認真的對比和挑選,因此,產品概念必須圍繞消費者需求展開,就拿涂料市場而言,消費者關心的是涂料的品質、環保、色彩、價格等因素,這些因素在不同消費者的心中的權重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他都希望涂料貨真價實、符合居室環境需要、符合自己個性和品味的需要,因此,產品概念在塑造時,必須圍繞這些要點展開,我們必須要清楚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利益,能滿足他什么需求。
我們回頭看“喝涂料”這種推廣方式,“喝涂料”無疑是要表明自己的產品對身體無害,那產品的差異性在哪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利益?要知道消費者買涂料是用于涂刷的,而不是喝的,涂料是化工品而非食品,這完全是兩個概念,企業的這種推廣行為與消費者的購買目的和結果是不一致的。
不少企業都希望利用事件營銷讓新聞界爆炒自己的產品,以達到產品知名度的迅速擴大,其實廣告、促銷和事件炒作都是一種短期的營銷行為,是為迅速夸大企業知名度和拉動銷量服務的,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是企業必須注意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的關系,不要只注意短期的促銷和炒作,而忽略了市場的長期建設,比如渠道建設、組織結構調整、產品研發、管理變革、人才培養等,以免企業在迅速拉動銷量的同時,發現人才儲備不足或者管理跟不上,導致企業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
對于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尤其要注意造勢對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影響,造勢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拉升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但同時有可能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因為:
一、新聞炒作是“雙刃劍”:新聞界喜歡炒作某些事件和概念,以此來吸引觀眾,可是這種事件的炒作本身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并不構成決定影響,比如消費者關心的是涂料的“品質”,而非“能喝”,因此可能對銷量并沒有拉動作用。如當年大出風頭的標王“秦池酒”,借助新聞界炒作迅速提升知名度和產品銷量,但同樣也是新聞界,說秦池酒這有問題那有問題,結果使秦池的銷量迅速下滑,。
二、缺乏整盤規劃:即使這種炒作能夠成功,使銷量大幅提升,可由于企業往往只把精力集中在短期的炒作行為上,而沒有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策略,企業的營銷策略和內部管理跟不上,結果導致事件一降溫或者遇到競品攻擊而透出破綻,銷量迅速又降下來,回到原來的局面;
三、造勢會對品牌形象構成負面影響:一個成熟的產品和品牌有著明確的定位,應該給人以穩重的感覺,事件的炒作往往帶有企業急功近利的性質,而目前的消費者對新聞炒作普遍持一種謹慎和懷疑的態度下,更加趨于理性,因此,會對公司和品牌的形象產成影響。
不少企業的營銷人員都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我的產品有了知名度,就不愁銷量上不去,因此不惜花費巨資做廣告和想盡各種辦法進行炒作,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產品的知名度不一定能促使消費者購買公司的產品,因為消費者的購買是由他的心理因素決定的,一般說來,顧客的購買心理是: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新聞炒作或者事件炒作可能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認知,甚至是產生興趣、聯想和購買欲望,可是到購買的最后階段,消費者會趨于理性,他會去分析產品的特點,去做比較,因此我們說,產品的知名度并不一定能引起消費者購買,那么就更無法形成產品的美譽度和忠誠度。
產品的美譽度和忠誠度是靠消費者的體驗而形成的,依靠營銷的各個環節,比如產品質量、推廣策略、促銷手段、末端展示、與消費者的情感溝通、售后服務等。企業營銷的核心就是要形成產品和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因此作為營銷人員,必須清楚其中的關系,以免工作發生偏差。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利用事件進行營銷時,一定要注意很多問題,包括找準產品概念,以免偏離營銷主題;注意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的關系,以免使企業半途而廢;造勢對企業的影響,避免對企業造成傷害;最后,必須清楚產品的知名度并不一定能夠形成美譽度和忠誠度。因此,企業在“喝涂料”時,一定要想清楚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