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ANSYS在鋼筋混凝土構件受力全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郭旻
內部的鋼筋的模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作為附加彌散鋼筋分布在一個指定方向,即整體式。鋼筋作為附加彌散鋼筋加入到SOLID65單元中,是通過輸入實常數,給定SOLID 65 單元在三維空間各個方向的鋼筋材料編號、位置、角度和配筋率。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有大量鋼筋且鋼筋分布較均勻的構件中,譬如剪力墻或樓板結構;另一種把混凝土和鋼筋作為不同單元來處理即分離式,混凝土與構件各自被劃分成足夠小的單元,混凝土采用SOLID65D單元模擬,鋼筋通常用LINK8單元模擬。LINK8單元有兩個節點,每個節 點有3個自由度,見圖2。利用空間桿單元LINK8建立鋼筋模型和混凝土單元共用節點。這種方法建模比較方便,可以任意布置鋼筋并可直觀獲得鋼筋的內力。但是建模需要考慮共用節點的位置,且容易出現應力集中拉壞混凝土的問題。
梁單元允許鋼筋產生剪應變,但是因為在ANSYS中這些單元只有線性變形,所以鋼筋可能會沒有塑性變形。彌散鋼筋和LINK單元選項中已經包括了在模擬過程中當鋼筋剪切剛度損失時的彈塑性特性曲線。 (二)材料特性 混凝土材料是一種類似脆性的、受拉和受壓性能不同的材料,抗拉強度約為抗壓強度的8%~15%。圖3為混凝土的單軸受壓的應力-應變曲線。對于混凝土模型可以使Multilinear kinematic hardening plasticity 模型或者Drucker-Prager plas?鄄ticity 模型等,用來定義混凝土的應力應變關系和用SOLID 65 特有的Concrete單元數據用于定義如單軸和多軸拉壓強度等混凝土的強度準則。ANSYS 要求輸入混凝土彈性模量、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單軸極限抗拉強度、泊松比、張開裂縫間的剪切傳遞系數(一般認為在0.1~0.5)、閉合裂縫間的剪切傳遞系數(一般認為在0.7~0.9)。
圖3 圖4 對于鋼筋,作為一種金屬材料,其力學模型相對容易把握,一般采用雙折線隨動強化模型(BKIN)等給定一個應力應變關系(圖4)的曲線,應用Von Mises屈服準則,即當鋼筋屈服,進入塑性階段。 混凝土和鋼筋組合方法假設鋼筋和混凝土之間位移完全協調,沒有考慮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滑移,而通過加入界面單元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分析的精度,同樣利用空間桿單元LINK8建立鋼筋模型。不同的是混凝土單元和鋼筋單元之間利用彈簧模型COMBIN單元來建立連接。不過,由于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和混凝土之間都有比較良好的錨固,一般不考慮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的粘結滑移。
ANSYS提供了以混凝土三軸性能的基本模型(William-Warnke見圖7)的用于模擬脆性材料的非線性特性曲線。單元包括受拉區裂縫的模擬和用來說明受壓區混凝土的壓碎概率的塑性算法。每個單元有8個積分點,在這些點處完成裂縫和壓碎的檢查。在沒有達到混凝土受拉強度或者抗壓強度之前,單元表現為線性。一旦單元主應力之一在積分點超過了混凝土抗拉強度或者抗壓強度,單元裂縫或者壓碎開始出現。 隨著應力在局部的重分布,在垂直于相應主應力方向形成裂縫區或者壓碎區。這樣單元是非線性的,要求使用迭代求解器。在全部剪力傳遞和沒有剪力傳遞裂縫截面之間剪力沿著裂縫傳遞的數量是變化的。壓碎算法和塑性法則類似,一旦截面壓碎 ,應力不變,沿著荷載進一步增加的方向應變增加。初始裂縫產生之后,相切于裂縫面的應力可能在積分點引起一條或者兩條裂縫的發展。
三、算例 簡支靜定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為22.86×55.25cm,長365.76cm,受拉區3根鋼筋總面積為25.8cm2,混凝土彈性模量為Ec=3E4N/mm2,軸心抗壓強度fc=24.5MPa,抗力強度ft=0.1fc=2.45MPa,鋼筋彈性模量Es=191.4Gpa,梁破壞時應力不超過662N/mm2。 采用跨中施加集中荷載,直到破壞。模擬此梁采用鋼筋離散的方法即采用SOLID65單元模擬混凝土,LINK8單元來模擬鋼筋,把體分割,把SOLID65單元屬性賦給體,把LINK8單元屬性賦給其交線,見圖8。然后進行網格劃分,見圖9。在跨中施加集中荷載,見圖10。
用ANSY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荷載撓度曲線結果繪制在圖11中,分析得到的破壞荷載約為260KN,位移為8.80972mm,試驗得到的破壞荷載為258.1KN,位移為7.5mm,說明與試驗值吻合較好。得的破壞的非線性荷載撓度曲線比較好。梁第一條裂縫出現后,剛度有一定的退化。 四、結論 通過鋼筋混凝土梁這個算例,可以得出,ANSYS在鋼筋混凝土構件受力全過程分析中,只要合理選擇單元類型、材料特性、破壞準則等,就能夠比較準確地獲得這些構件直到破壞的非線性特性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