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鋼筋混凝土柱模板缺陷的防治措施
蘇柱藝
論文關鍵詞:鋼筋混凝土 柱模板缺陷 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柱模板是一種豎向橫截面尺寸較小的結構,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容易發生質量缺陷:出現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準確,或局部鼓出、漏漿,使混凝土不密實或表面有蜂窩麻面;柱身發生偏斜,導致一排柱子不在同一條軸線上,這是一種嚴重的質量事故;柱身出現扭曲,梁柱接頭處偏差較大,柱子成為一種偏心受壓構件,對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不利。
0 引言
現澆鋼筋混凝土柱是房屋結構中重要的承重構件之一。隨著房屋抗震要求的提高和墻體新材料的推廣使用,傳統的住宅磚混結構已逐漸被框架結構所替代,豎向承重構件混凝土柱對房屋結構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對現場質量檢查時發現,目前混凝土柱質量狀況較混凝土梁板要差得多,一些混凝土質量通病在混凝土柱子上反映也比較集中。究其原因,柱模板的缺陷首當其沖。本文將在分析鋼筋混凝土柱模板缺陷的基礎上,探討防治措施。
1 產生鋼筋混凝土柱模板缺陷的原因
1.1 柱模板設置的夾箍間距過大或固定不牢,或者木模板的釘子被混凝土側壓力拔出,從而出現炸現象或柱身偏斜。
1.2 測量施工放樣不認真,出現較大的誤差,正式施工又未仔細校核,梁柱接頭處未按大樣圖安裝組合,結果會出現柱身偏斜和柱身扭曲等質量。
1.3 成排柱子在支模時,不進行統一拉線、不跟線、不找方,鋼筋發生偏斜不糾正就支模板。
1.4 柱子模板未進行很好保護,支模前就已發生歪扭,未進行修整又用一新的工程,不僅形狀不規矩,而且板縫不嚴密。
1.5 在柱模板安裝固定時,兩側模板固定的松緊程度不同,或者在進行模板設計時,對柱的夾箍和穿螺栓設計不重視。
1.6 模板上有舊的混凝土殘渣,在支模時未進行很好的清理,或拆模時間還早。
2 鋼筋混凝土柱模板缺陷的防治措施
2.1 在成排柱子支模式前,首先應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測量放線,主要應放出排柱的縱向軸線、排柱的兩縱向邊線、各根柱子的橫向軸線、各根柱子的橫向邊線,并將柱子進行找方。放線應當確保準確,不得出現超出規范的誤差。
2.2 在柱子支模前,要對各根柱子的鋼筋進行仔細校正,檢查鋼筋和鋼箍的品種、直徑、數量、形容、位置、間距、保護層、垂直度、標高、牢固度等,是否符合施工規范的要求,對于不符合者應進行糾正。
2.3 柱子底部應做成小方盤式的模板,或以鋼筋、角鋼焊成柱斷面的外包框,以保證底部位置準確和牢固。
2.4 在成排柱模進行支模時,應先立兩面三刀端的柱模,待校核垂直度與復核無誤后,在柱模板的頂部拉通長直線,再立中間各根柱模。當柱子的間距不大時,柱間應用剪力撐及水平撐搭牢,當柱子的間距較大時,各根柱單獨采用四面斜撐,以保證柱子位置準確。
2.5 當采用鋼模板時,應當由下向上依次安裝,模板之間用楔形插銷插緊,在轉角位置用連接角模將兩模板連接,以保證角度的準確。
2.6 調節柱子模板每邊的拉桿或頂桿上的花籃螺栓,校正模板的垂直度,拉桿或頂桿的支承點(鋼筋環)要牢固可靠的與地面成不大于45夾角方向預埋在樓板混凝土內。
2.7 根據柱子的斷面大小及高度,柱子模板外面每隔500~800mm應加設牢固的柱箍,必要時再增加對拉螺栓,防止出現燒模。
2.8 在模板組裝前應將模板上的殘渣剔除干凈,模板的拼縫應符合規范規定,側面模板要切實支撐牢靠。
2.9 柱子模板如用木料制作,拼縫處應刨光拼嚴,門子板應根據柱寬采用適當厚度,確保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漏漿、不炸模、不產生局部外鼓。
2.10 對于高度較大的柱子,應在模板的中部一側留設臨時澆搗口,以便澆筑和振搗混凝土,當混凝土澆筑到臨時澆搗口時,應將其封閉牢固。
2.11 如果采用的周轉性模板,模板上的混凝土殘渣應清理干凈,在進行柱子模板拆除時,混凝土的強度應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傷。根據工程經驗,在常溫下應再濕養護14天后才可拆除模板。
2.12 為保證混凝土柱的表面質量和強度要注,不出現蜂窩麻面,要搞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要滿足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動性,在澆筑后一定要加強振搗,在立模前應對模板涂刷隔離劑。
[1]張華,盧亦焱.鋼筋混凝土柱加固方法及設計分析[J].特種結構.2005.(01).
[2]陳艷榮,溫欣.外包鋼加固技術在某建筑加固工程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02).
[3]趙寶成,顧強,申林,何若全,胡天兵.鋼管混凝土柱交錯桁架結構有限元分析與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09.(02):45-47.11.
[4]趙政.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方案及工藝總結[J].山西建筑.2009.(05):107-108.
[5]王春燕,貝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質量控制措施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6):232.
[6]高菲,劉文鋒,付興潘.中國鋼筋混凝土柱的位移角統計分析[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9.(01):24-30.61.
[7]張杰,郭子雄.預應力箍板RC柱抗震性能數值模擬及試驗驗證[J].工程力學.2009.(01):187-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