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
陳曉千
摘要:本文分析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中鋼筋連接、梁柱節點箍筋、混凝土強度等級、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等工藝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 關鍵詞:框架結構;鋼筋連接;施工;混凝土 一、前言 隨著設計和施工水平的提高,多層和高層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的形勢發展很好,由于現澆施工的框架具有整體性好、圍護墻體輕、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靈活多樣,在許多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施工人員技術素質存在差異,對操作規程了解較少,在施工中容易產生影響質量的現象,這些狀況如重視不夠或解決不及時,將會直接影響質量。本文就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容易形成的質量問題談幾點體會。 二、鋼筋連接 大直徑鋼筋(φ≥28)可采用鋼筋剝肋滾壓直螺紋套筒連接新技術,即剝助鋼筋縱肋后滾壓直螺紋的套筒將預制的絲頭待連接鋼筋旋擰在一起達到鋼筋連接一體,實現等強度連接的目的。 它的機理是: 利用滾壓螺紋能使螺紋綜合機械性能大幅度提高的特性,同時利用螺紋連接傳力不均率與螺桿橫截面積變化率相協調對應能夠降低螺桿抗拉應力,改變連接過渡段內力曲線形狀,降低變截面應力集中影響的特性來彌補鋼筋剝肋和螺紋小徑對鋼筋橫截面積削弱影響達到鋼筋等強度連接。 技術特點是: (1)接頭強度高,連接質量穩定可靠。接頭性能達到行業標準 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107~96)中A級規定,實現與鋼筋母材等強度連接。 (2)鋼筋絲頭螺紋加工精度高。使工廠加工的套筒與施工現場加工的鋼筋絲頭配合性好,保證了鋼筋連接質量。 (3)由于鋼筋端部的絲頭是對鋼筋柱體表面金屬強化后形成的螺紋,鋼筋芯部材質和機械性能不發生任何變化,接頭的綜合機械性能高,特別是接頭的抗疲勞性能好,與鋼筋化學成分無關。 (4)銅筋絲頭加工過程中鋼筋搬運次數少、操作簡單,加工速度快。一次裝卡即可完成鋼筋剝肋、滾壓螺紋兩道工序。 (5)鋼筋絲頭加工設備投入小,易耗件損耗低,一套滾絲輪可加工絲頭為0.8萬~1.2萬個。 (6)接頭連接施工方便,質量容易控制。鋼筋絲頭用手即可旋入套筒,僅最后2~3扣時用管鉗或力矩扳手旋緊,只要鋼筋外露螺紋不超過1.5扣,即可保證接頭的等強連接。 (7)適用范圍廣。不僅適用于直徑16~50mmⅡ、Ⅲ級鋼筋在各個方向和位置的同、異徑可旋轉鋼筋連接,還能適用于不可旋轉或軸向不能移動鋼筋的連接。 三、梁柱節點箍筋施工問題 3.1 一般施工做法的弊病 梁柱節點施工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節點構造復雜。鋼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員高空作業。施工難度大,特別是中間柱子鋼筋縱橫交錯,箍筋綁扎不便,采用整體沉梁時節點區下部箍筋無法綁扎,致使梁柱節點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嚴重隱患。部分施工人員意識到鋼筋骨架整體入模后柱節點內箍筋綁扎困難,便采用兩個開口箍筋拼臺,然而在整個節點區均采用開口箍筋顯然不符合規范規定。規范箍筋封閉和箍筋末端彎鉤的構造要求,是保證箍筋對混凝土核心起有效約束作用的必要條件,但采用分層下箍法操作難度仍相當大。必須將節點部分側模板拆除方能保證節點箍筋間距及綁扎牢固。若采用原位綁扎鋼筋(即先安裝梁底模,再直接在梁底模上綁扎梁筋、安裝側模板),其缺陷是: (1)只安裝梁底模、不安裝側模板。板的模板無法安裝,造成整個模板支撐系統不穩定,易發生模板倒塌事故; (2)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所有的鋼筋均在施工樓層堆放和二次運輸。在這種開放的模板體系上堆放和搬運鋼筋極其不安全; (3)支模和綁鋼筋多次交叉作業。不利于施工組織管理,窩工現象較嚴重,工效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