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質量控制控析
楊萬虎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于板,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對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時,若梁跨度大于8m,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時,才允許拆除模板及支撐系統。模板拆除前,須由施工人員提出模板拆除申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驗證,符合有關規定后方準予拆除模板。 3.2 鋼筋安裝的質量控制 對于梁內同一位置有多層鋼筋時,為確保受力鋼筋位置準確,擺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節鋼筋橫向水平放置于兩層鋼筋之間,楞頭鐵間趾為沿梁長方向每1000mm長放置一根,且每層受力鋼筋之間豎向排,均用楞頭鐵隔開。 梁底部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25mm,其墊塊可用預制的(20以上細石混凝土小方塊作墊塊;但對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鋼筋直徑在 25及以上,且根數又很多,因此鋼筋自重很大,細石混凝土墊塊已不能承受其荷載。必須采用 14~ 20,長度為1.4倍梁截面寬度的短節鋼筋作墊塊,將此短鋼筋與底層縱向受力鋼筋約呈45。夾角平放在底模板與底層箍筋之間,或采用專用料混凝土保護層墊塊。 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梁、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3.3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必須由具有相應設計資格的試驗室在對施工現場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劑等進行試(檢)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混凝土配合比。為防止在澆筑中出現施工冷縫,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緩凝減水劑。 3.3.2混凝土澆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澆筑采取從房屋一端的邊梁開始澆筑,在邊梁澆筑完成后再澆筑垂直于該邊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澆筑長度至相鄰軸線的框架柱暫停,再返回澆筑樓蓋板混凝土,以此澆筑方法類推,向前平行推進,直至澆筑完成。在澆筑框架梁混凝土過程中,對于截面高度為1 800 m的梁應采用4次下料澆筑,4次振搗,每次澆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應地對于截面高度為1 200m 的梁應采用3次下料,3次振搗的方法;以確保混凝土密實,不出現施工冷縫,并有利于減小梁側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 計量工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裝)、砂、石、外加劑等必須認真過稱計量,外加劑由專人負責計量下料,保證供應,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應保證供應。 4結束語 近年來,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質量保證,確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撐系統穩定牢固,模板系統可靠嚴密,鋼筋數量及位置準確,混凝土密實,構件幾何尺寸準確,表面平整,橫平豎直,線角順直方正。同時也符合設計強度要求,滿足規范、標準要求,滿足強制性條文要求。高層建筑結構的多樣性勢必帶來轉換層形式的多樣性,轉換層的施工應事先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組織施工,同時充分創造有利條件變不利施工為有利因素,以達到降低施工難度、節約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