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室內設計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達
李澤峰
三、室內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達 (一)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原則 一是尊重傳統、辯證繼承的原則。地域文化是一個永恒發展著的文化體系,只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形式相對穩定后才能形成傳統。對待地域傳統文化,應該看到它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能籠統繼承。在室內設計中,批判性的地域主義思想鼓勵建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話,在滿足現代人使用功能的舒適性前提下,在造型、色彩等形式上表現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真正做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二是古為今用、意在創新。創新是一種技術手段,就是利用已有的資源創造新東西的手段,是對原有物種的改善和提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傳統文化的現代繼承和創新一直是人們談論的焦點,在設計中繼承傳統和體現地域特色,不是簡單地模仿和抄襲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號,而是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這樣辯證的繼承才有價值。 三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現代設計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各個地域、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的使用需求,考慮人類在空間中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一方面,要從細節入手,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另一方面,要以“天人合一”為指導原則處理人、自然、建筑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適宜于地域自然環境的室內設計 在古代建筑中,室內是建筑設計的延續,是先有建筑的基本形態,才有室內室外之分,離開了建筑和環境談室內是空洞無意義的。自然環境制約著建筑的基本形制,建筑形式影響著室內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流。一是源自本土的基本形態。現代建筑靈感源于本土的設計思維,是指其設計原型來自于傳統民間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間形態、建筑形態、構造方式、及細部等方面。建筑師可以選擇任何一種處于起源狀態下的形式或構思來進行新的創作。二是依山就勢的主動姿態。批判性地域主義強調建筑與場所的和諧關系,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的地形地貌,實現建筑內外空間的和諧統一。三是地域材料的全新闡釋。現代設計不能簡單復制傳統,只能在精神層面上去體現。材料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建筑要素,地域建筑的特色通常是通過材料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四是與大自然的親密擁抱。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現代建筑和室內設計更加注重自然性、生態性。對于鄉村而言,建筑本就融合在大自然中,自然性顯而易見;大城市則采用庭院綠化、道路綠化、濱水景觀設置、室內植物引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與自然界的融合。 (三)適宜于地域人文環境的室內設計 一是地域文化符號的運用。人是符號的載體,人的一切活動過程,就是不斷創造符號、利用符號,并賦予符號特定內涵與價值的活動過程。當代室內設計要延續傳統文化精髓,必須借助符號的經驗去解讀傳統文化。要充分發揮形體的象征和隱喻功能,注重運用熟悉的圖像、故事情節、器物等喚起人們對文化的思考,以此表達地域人文精神。 二是地域色彩的處理。色彩是影響感官的第一要素,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對不同顏色的物象、意象解釋會有微妙或是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的許多民居中,色彩一般偏向于秀麗淡麗的格調,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架、立柱裝修,整體色彩淡雅、和諧。色彩設計講究技巧,如冷暖色的對比、色彩分布的平衡、顏色的統一和諧等。 三是裝飾和構造的現代演繹。從建筑歷史發展來看,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形式美與功能美的探索曾出現過兩個極端:有的設計作品的藝術氣質完全超越了它的功能性,以形式駕馭功能;另一種是建筑要徹底摒棄裝飾,認為“功能決定形式”。而事實上,歷史證明了功能美與形式美是不可對立而論的。 四是空間意境美的營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傳統繪畫中常采用散點透視、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手法來表現時空意境。中國古建筑中的意境之美堪比中國傳統繪畫。無論是宮殿、廟宇,還是散落在田間中的住宅,都委婉地流露出一種恬靜、怡情的自然美,這充分體現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完美結合。 總之,地域文化的現代繼承講求創新,拒絕主張拿來主義。要注重建筑內外環境的有機更新,如將地域材料作為建筑設計的主要材料,但是又有別于當地材料的普遍用法,這就取決于設計師如何將材料注入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段。室內裝飾設計提倡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達到功能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