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軌道交通嘉禾樞紐站設計及應用
王新
摘 要: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統籌協調、合理銜接,有利于兩者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升公共交通系統整體服務水平;文章對建設嘉禾大型“停車換乘”樞紐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結合嘉禾站設計,較好地設計了嘉禾交通樞紐,確保軌道交通換乘樞紐與市內其它交通方式的合理協調銜接。
關鍵詞:軌道交通; 換乘樞紐; 車站; 方案設計
Abstract:By planning metro traffic and ground public traffic as a whole, and having them reasonably joined, we can exploit their own particular advantages for mutual benefit and development, and offer better service of public traffic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a major junction terminal for“parking and transferring”in Jiahe. Base on the original one, this paper also present a preferable design of Jiahe Traffic Terminal, which can ensure the metro traffic junction terminal be well joined with other urban traffic systems.
Key words:track traffic; junction terminal; station; project design
國內各大城市都面臨交通擁堵的考驗,為此提出了交通系統整合、提高交通系統運行效率的一體化要求;積極發展大容量的軌道交通是大城市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主要途徑,而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基本形成之后,保證城市交通一體化的主要做法是以軌道交通為核心進行城市客運交通組織;因此,在國內大城市軌道交通大發展時期,充分挖掘軌道交通的潛力,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做好交通組織,加快構筑城市多元化和一體化的客運交通系統,變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1建設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面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廣州市制定了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相配套的公共交通發展規劃,建立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公交為支線,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便民利民,以人為本的暢通工程。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統籌協調、合理銜接,有利于兩者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升公共交通系統整體服務水平;軌道交通還應與地面其它交通合理銜接,充分發揮地鐵骨架作用,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出行需求。
在軌道交通出口附近設置方便的公交車站、出租車站、自行車停放點等,可提高交通換乘效率。為此,需要在城市外圍建設大型“停車換乘”樞紐,引導乘客轉乘地鐵或快巴進入市中心,減少入城車流;軌道交通換乘樞紐是保證交通一體化的硬件設施,加快大城市軌道交通站點交通銜接設施的建設,改變目前部分大城市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銜接不暢的問題需加以足夠重視,同時配合軌道交通站點的建設,規劃控制相應的交通換乘用地也非常必要。
城市軌道交通是整個城市交通系統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須向以快速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多層次綜合客運體系發展,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一條大運量的軌道交通線路要想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就必須有很大的客流量,其吸引能力取決于車站所在地區居民的出行強度和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的程度。前一部分客流在線路規劃與設計中已做了充分的估計,而后一部分客流是通過與市內各種交通方式合理的銜接與協調爭取得來。因此,研究軌道交通換乘樞紐與市內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與協調,是保證足夠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線網優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能減少出行過程中的等待時間,縮短人們出行時間,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并保證客運交通的高效率,也能更好地促進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協調發展。
2功能綜合化的嘉禾交通樞紐
根據廣州市的城市規劃,嘉禾站所在地塊已確定為廣州市北面一個集軌道交通與長途客車、市內公交車、接駁巴士和私人交通等的綜合交通樞紐;嘉禾交通樞紐平面如圖1所示,嘉禾站是廣州軌道交通二號線與三號線的換乘車站,三號線直達廣州新白云機場,而二號線穿過廣州市區繁華地段,終點站為嘉禾站,市區乘客坐地鐵到嘉禾站,然后直接換乘三號線直達機場,而機場乘客從三號線機場站坐地鐵到嘉禾站,然后直接換乘二號線到市區,可大大減少乘車時間,提高效率,乘客也會放棄自駕車往返于市區和機場,可大大緩解城區車流壓力,避免交通阻塞情況。
嘉禾站所屬地為廣州市白云區,位于106國道以東的規劃七路西側規劃地塊當中,位于規劃七路西面、20m寬規劃路東側、40m寬規劃路南側、65m寬嘉禾涌北側,二號線、三號線共同使用的嘉禾車輛段位于站位東北側約1000m處。
合理規劃換乘設施可提高乘客的換乘方便程度及整個公共交通系統的運轉效率;為此,在嘉禾站東面配套設置了城市停車場與城市公交樞紐站,由于樞紐站面積受周邊地理條件限制,占地面積不大,故設計考慮為立體公交樞紐,一層即地面層為公交和社會兩大停車場及交通道路,二層設計為乘客休閑候車區,輔以綠化和游樂設施。地鐵車站和公交樞紐以空中連廊相接;嘉禾站周邊規劃均為居住小區用地,為方便居民的出行,設計考慮在車站北端和西端規劃道路上設計人行過街天橋,過街天橋在地鐵車站屋頂平臺會合,一部分乘坐地鐵的乘客由平臺下到車站站廳,另一部分乘坐公交車的乘客則通過空中連廊到乘客休閑候車區,而乘坐公交的乘客也可以通過空中連廊到地鐵站乘坐地鐵。擁有私家車的居民也可以將小車停在社會停車場,避免市區交通阻塞,轉乘方便高效準時的地鐵往返于市區。為盡量加強車站對周邊乘客出行的便捷,在車站前,面向規劃七路設有方便快速疏散人流的站前疏散廣場,車站地面層結合疏散廣場與公交車場、社會停車場綜合考慮,各方向的疏散都可以與各公交設施、城市配建停車場、出租車??考爸苓叧鞘械缆废噙B通。
3嘉禾站方案設計
嘉禾站設計為地下站(站臺在地下、站廳在地面),是二號線的終點折返站與三號線的中間站,換乘方式采取同站臺換乘。車站沿線路走向(南北向)布置,主體部分采用地面一層為站廳,地面二層為地鐵派出所,地下一層為設備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的四層雙島式方案,嘉禾站縱剖面如圖2所示;南端活塞風機房與風亭單獨位于嘉禾涌南面;北端機械風機房與風亭單獨位于40m寬規劃路北面;兩處都是只有風亭與疏散樓梯到地面以上;地面建筑滿足規劃道路紅線退縮5m,河涌控制線退縮3m的要求。
站廳層位于主體建筑的地面一層,四個出入口分設在站廳南北兩端,站廳平面如圖3所示,站廳層由公共區、設備管理用房區兩部分組成,公共區劃分為付費區和非付費區;北端非付費區通過通道與南端非付費區連為一體,付費區兩端分設票務室;根據客流組織,對進、出閘機進行適當布局,使客流順暢,互不干擾;付費區兩端各設兩組上下行自動扶梯,中部設兩座樓梯和兩臺乘客電梯;站廳層北端主要為車站控制室、AFC管理室、警務室、綜合維修室、AFC維修室、洗手間、銀行等;南端布置有消防泵房等設備房間,以及有獨立出入口的地鐵派出所大堂和值班室。
過街天橋與車站一層屋面平臺結合,并可直接下到車站的出入口,與公交樞紐、停車場的接駁預留二期發展的可能,利用廊道連接地鐵站出入口和人行天橋。
設備層設于地下一層,南北兩端為環控用房,中間部分除了乘客使用的樓、扶、電梯所占空間及換乘平臺以外,全為設備管理用房:400V開關柜室、信號設備室、民用通信機房、應急照明電源室、照明配電室、會議室、男女更衣室等。
客流從室外直入地面站廳,經售、檢票后前往地下二層站臺,導向明確,流線清晰;嘉禾站站臺平面如圖4所示,站臺層設于地下一層,二號線車站有效站臺長度為140m,三號線車站有效站臺長度為為120m;二號線、三號線站臺寬度分別為10.79m 和9.99m,有效站臺中心線軌面標高為5.60m (廣州高程),站臺完成面標高為6.68m(廣州高程),站臺設置安全門系統,二號線安全門長度為135.24m,三號線安全門長度為116.08m,每個站臺設有三個疏散出口,車站總建筑面積:23635.7m2。
站臺層兩端為設備區,北端主要有屏蔽門設備控制室、工務用房、照明配電室、乘務員休息室、廢水泵房等;南端主要有照明配電室等;南端區間布置了二線牽引降壓混合變電所(除400V開關柜室),三號線牽引降壓變電所,房間下設有凈空1.8m的設備夾層,以符合變電所設備使用上的需要。
地面二層為地鐵派出所,布置了調解室、侯問室、訓問室、指紋采集室、監控通信設備室、槍支室、彈藥室、民警辦公室、備勤室、檔案室、廚房、飯堂等房間。
車站效果圖如圖5所示,車站建筑設計簡潔、明快、大方、易于識別,體現現代交通建筑的特點,與周圍的城市景觀相協調;立面簡潔、大氣,從車站的功能考慮出發,以韻律感為主旋律;設計重點解決車站的自然采光和通風要求,由于線路是南北走向,車站主要外窗都設置在東西兩面,因此采用遮陽板與二層退臺的形式,在采光通風的同時盡量節能;立面以外墻磚飾面,遮陽板涂油漆;整個車站的布置緊湊、合理、高效。
4結語
設計依據該地區遠期規劃,較好地處理了與其它交通工具的換乘,車站設計結合軌道交通遠期客流,經過政府各級部門的多次審查,方案多次修改后,已經穩定,于2007年7月通過了廣州市科技委組織的專家審查,專家一致認為車站方案設計合理,總體布置為理想的綜合交通樞紐站,目前已經進入施工階段。
[1] 姜帆. 城市軌道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的研究[J]. 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1,(4):108~110.
[2] 沈景炎.以軌道交通為骨架構筑城市客運綜合樞紐[J].都市快軌交通,2004,17(3);19-23.
[3] 王秋平,李峰.城市其他客運交通換乘軌道交通協調探討[J].西安建筑,2003,(2):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