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詩學之路的寬廣前程——蔣述卓教授訪談錄
摘要:宋音希:蔣老師您好。2017年11月,您的學術自選集出版,在這本書中,您對自身的學術研究史做了全面的梳理與回顧,收錄了許多在學界產生影響的論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佛教與中國文學、宗教與藝術關系;中國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批評學術史;文藝學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文化與文學評論。若要與您探討“文化詩學”,我想,與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您就開始關注宗教與文學的關系。據我了解,那時國內做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還很少,這也是您學術生涯的伊始。您曾多次提到王元化先生所教導的“三結合”方法,這是否對您此后的研究歷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蔣述卓:上世紀80年代,我在讀博期間開始關注宗教與文學的關系,博士論文即是《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當時是本著把中國古代文學、文論放到中國文化大背景下進行考察的想法來做的。所以在1986年發表過一篇論文《把中國古代文論放到古代中國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提出要從中國文化的大背景出發來做古代文學、文論的研究,才更能夠發掘其文化內涵。這主要是受到王元化先生的影響,王先生在《〈文心雕龍〉創作論》及相關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史哲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的方法,即“三結合”理論。當時作為王先生的學生,他也要求我按照“三結合”的思路來進行研究,所以在這方面,受到王先生的影響很大、也很深遠。這種觀點與研究方法在當時是比較新潮的,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做宗教、宗教文藝方面研究的學者也比較少,佛教研究則更少。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當代文壇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