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調整與農業生產效率的理論與實證--基于勞動力配置和農作物種植結構視角
摘要:基于兩種不同的農地調整方式,并以家庭勞動力配置和農作物種植結構為視角,在理順農地大調整和農地小調整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機理基礎上,運用CLDS2016數據,檢驗農地大調整和農地小調整對家庭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效應,以及家庭勞動力配置和農作物種植結構對農地調整的調節效應。研究表明:第一,農地大調整會顯著造成家庭農業生產效率的損失,而農地小調整對農業生產效率影響不顯著;第二,農地大調整對家庭農業生產效率造成的損失,并不能通過家庭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農作物種植結構的配置,使農業生產效率損失得以彌補。其原因在于農地大調整意味著農地產權的不穩定,產權不穩會造成農地租值完全消散,并對家庭農業勞動力形成完全擠出效應;第三,農地小調整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可以通過勞動力的非農就業和糧食種植比例的提高得以調節,其原因在于,農地小調整所造成的地權不穩定性較弱,家庭反而可以進行勞動力多部門配置,降低了農業經營的風險;同時農地調整的間隔周期與糧食作物投資的回收期是一致的,農戶按照其既有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或投資;但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的提高則不利于農地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經濟作物專用性投資較大、雇工成本較高,并有可能抑制農業社會化服務,造成農業“過密化”困境。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新疆農墾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