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歷時降雨數據的降雨輸沙經驗模型研究
摘要:"水文法"是目前分析黃河水沙變化原因的常用方法,而黃河泥沙多產生于黃土高原的暴雨洪水期,雨量集中、歷時短、強度大,以往建立的降雨輸沙模型中采用的降雨因子多基于日尺度降雨數據計算,不足以反映短歷時的暴雨集中程度。基于無定河降雨摘錄資料,以5 min為統計時段,采用動態泰森多邊形法計算了短歷時降雨特征指標,并通過MK法分析了降雨指標的變化趨勢。采用雙累積曲線法及MWP法等識別了無定河流域天然下墊面代表時期,構建了無定河流域天然時期降雨輸沙經驗模型,并與基于日降雨數據的天然輸沙量計算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表明:①無定河流域0.1、0.4、0.5 mm/5 min等3種雨強以上降雨總量的變化趨勢不顯著;②1970年以前可作為無定河流域天然下墊面代表時期;③基于降雨摘錄數據的降雨輸沙模型更能體現黃土高原暴雨洪水的產沙特性。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人民黃河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