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福州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研究
摘要:收集統計了2008-2017年的福州沿海赤潮記錄歷史資料, 對近十年福州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表明: (1)2012年赤潮發生的次數最多, 2010年赤潮發生的面積最大.近五年 (2013-2017年) 與之前五年 (2008-2012年) 相比, 赤潮的年發生次數、 持續天數和發生面積都呈明顯減少的趨勢; (2)赤潮的發生期為3-9月, 高發期為5-6月; (3)赤潮主要發生在黃岐半島沿海、 閩江口沿海、 長樂沿海、 福清灣-海壇海峽海域和羅源灣海域, 大部分發生在黃岐半島沿海.封閉型和半封閉型海域發生的赤潮較多, 不同藻類的空間分布存在較明顯的區域特征;(4) 引發福州沿海赤潮的藻種有8種, 分別是東海原甲藻、 中肋骨條藻、 米氏凱倫藻、 夜光藻、 柔弱擬菱形藻、 圓海鏈藻、 剛毛根管藻和丹麥細柱藻, 其中前3者為主要影響種, 作為其中唯-的有毒藻種, 米氏凱倫藻雖然在發生次數、 持續天數和發生面積上占比均不大, 但是近十年福州沿海幾乎所有由赤潮災害導致的重大漁業經濟損失均與其有關.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海洋預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