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MCC造成的貴州大暴雨過程分析
摘要:該文利用自動站觀測資料、探空資料及NCEP再分析資料,對2015年6月的4次MCC造成的貴州大暴雨過程進行分析。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5年6月中上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貴州降水量較常年都明顯偏多。6月中上旬長江橫切變長期維持,位于湖南境內的長江橫切變西段降雨云系帶動了黔東南對流云系的發展,與來自貴州西部的對流云系共同發展為MCC,造成了"6.8","6.18","6.21"3次大暴雨過程,這3次降雨過程落區的主關鍵區與傳統的貴州MCC降雨過程也發生了明顯改變,降雨落區的主關鍵區變為黔南、黔東南,安順、黔西南為次關鍵區。而"6.7"暴雨過程則是受畢節赫章的單核對流云團影響造成的,降雨落區的主關鍵區與傳統的MCC個例比較一致。4次MCC暴雨過程都是在暴雨發生當日的下午在畢節赫章有對流云系發展加強最后演變為MCC云系,后3次MCC還受長江橫切變西段的降雨云系影響。前3次暴雨過程600~400 h Pa附近都有一"漏斗"狀高濕位渦伸展區,表明對流層高層為穩定區,并帶動冷空氣向下入侵。前3次暴雨過程中,在貴州西部地區對流層低層都有負值中心與對流層高層正的大值區相對,使得低層的不穩定能量得到釋放,加速了對流不穩定的發展。這種MPV1"正負值區垂直迭加"的配置促使了暴雨的發生發展。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貴州氣象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