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應用解剖及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過對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解剖學研究,探討制備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合理性及穩定性;并對臨床上應用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修復的患者的供區及受區術后恢復情況等進行隨訪,評價其在口腔頜面部缺損修復重建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6例中國成人下肢標本,解剖并記錄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的數目、分布、部分層面血管外徑及各段血管長度;同時對16例口腔鱗癌術后缺損患者采用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進行修復重建,皮瓣面積3 cm×4 cm~6 cm×8 cm。術后隨訪12個月,觀察皮瓣存活情況,受區臃腫度,供區功能恢復,術后吞咽及語言功能情況。結果:6例下肢標本共測量記錄到腓腸內側動脈穿支14條,平均2.3條。小腿腓腸內側動脈穿支平均距腘皺褶下緣(9.15±4.05)cm,距后正中線(2.82±0.91)cm,源動脈起始處外徑平均為(2.11±0.17)mm。血管蒂總長度平均為(12.61±3.15)cm;16例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2例發生血管危象并部分壞死,2例失訪(術后隨訪10~47個月,平均24個月)。2例皮瓣移植發生血管危象伴部分壞死病例未納入隨訪。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存活率較高,供區影響小,組織量適中,受區外形不臃腫,質地、彈性良好,吞咽、語言功能均無明顯影響。結論: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穿支數目及分布穩定,血管蒂長度及管徑完全滿足游離皮瓣移植要求,供區影響小,組織量適中,皮瓣受區不臃腫。結合其解剖穩定性,是口腔頜面部軟組織中小型缺損修復重建的理想選擇。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