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晚白堊世中晚期海相性南北分異研究
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早白堊世中期(巴列姆期)至晚白堊世早期(賽諾曼—土倫期)的海相性以東西分異為主導,西強東弱,表現為特提斯海水經西部阿萊依海向東擴展,東部處于海侵末端。筆者最近在該盆地南部的皮山地區鉆井地層和阿克徹依剖面發現的有孔蟲化石,揭示了晚白堊世中—晚期(賽諾—馬斯特里赫特期)海水展布及海相性呈現了南北分異的格局,即南部昆侖山前的海相性強于北部天山前,南強北弱。在原來認為處于海水分布幾近末端的皮山地區此時出現了以Dentalina、Dentalinoides、Lagena等鈣質微孔殼類型為主的有孔蟲化石,代表了有一定深度的正常淺海;在阿克徹依剖面則出現包括Hadbergella、Heterohelix、Guembelitria、Conoglobigerina等4屬4種浮游有孔蟲在內的以鈣質微孔殼類型為主有孔蟲化石,表明了正常淺海環境。上述化石屬種豐富、保存良好,這些證據的發現為重新認識和揭示塔西南盆地這一時期的海相性、海水展布、海流通道等古地理、古構造格局乃至油氣資源評價均提供了新材料。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質論評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