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省釘螺調查結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2016年安徽省釘螺調查結果,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蟲病防治規劃提供依據。方法2016年安徽省根據《全國釘螺調查方案》開展釘螺全面調查,調查環境包括現有釘螺環境、歷史有螺環境和可疑釘螺孳生環境,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2016年安徽省共調查了22848處環境,未發現血吸蟲感染性釘螺。全省歷史有螺環境17927處,其中環境類型未改變的占71.2%、部分改變的占19.3%、徹底改變的占9.5%;歷史累計有螺面積14.10億m^2。全省現有釘螺環境共4830處,分布于7個市38個縣(市、區),有螺面積2.65億m^2,其中2016年新發現有螺面積1287.65hm^2.復現1375.32hm^3。全省平均活螺密度O.3920只/0.1m^2,平均活螺框出現率為12.93%。有螺環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環境數分別占22.4%和77.6%,有螺面積分別占86.7%和13.3%;雜草為有螺環境中最主要的植被類型,在環境數(占82.2%)、有螺面積(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9只/0.1m^2)方面占比均較高。按環境類型統計,溝渠型在有螺環境數(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3只/0.1m^2)和平均活螺框出現率(18.57%)方面占比較高,灘地型有螺面積(占87.8%)占比較高。全省首次發現釘螺和感染性釘螺的年份分別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發現感染性釘螺的年份為2012年。現有螺環境主要沿長江水系分布。結論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釘螺分布數據庫和電子地圖,結果能較真實地反映全省釘螺分布歷史與現狀,可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蟲病防治規劃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