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前路融合術后相鄰節段病診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后相鄰節段?。ˋSD)的發病因素、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將隨訪時間≥3年的451例行頸前路融合術患者(1節段189例,2節段176例,3節段71例,〉3節段15例)根據是否再發與影像學一致的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分為ASD組與非ASD組。比較兩組年齡、性別、內固定與否、JOA評分、D值、融合節段分布、融合節段數的差異。同時對非手術治療無效的ASD患者行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采用JOA評分和D值對ASD術后療效進行評價。結果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3~15年,共有46例出現ASD。ASD組與非ASD組在年齡、性別、JOA評分、融合節段分布、融合節段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鋼板內固定與否、D值改變兩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21例非手術治療無效的ASD患者行頸前路手術,患者術后隨訪15~86個月,均獲得骨性融合,未見頑固性并發癥,末次隨訪時JOA評分為14.24分±2.17分,比術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隨訪時D值為5.33 mm±3.61mm,比術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結論 ASD的發生與頸椎前路手術中鋼板使用和頸椎曲度恢復不良有關,對于非手術治療失敗的ASD患者采用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可取得滿意效果。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臨床骨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