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綿陽-長寧凹槽構造演化的沉積約束
摘要:系統收集了四川盆地綿陽-長寧凹槽內外的露頭和鉆井資料,根據地層不整合、巖性變化、測井曲線對比和巖石地球化學等沉積記錄,對綿陽-長寧凹槽在震旦紀—早寒武世的構造演化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凹槽內下寒武統存在明顯的上超,保留了下寒武統與震旦系燈影組之間的侵蝕暴露界面,并且殘留的燈影組具有早期巖溶現象,表明凹槽在寒武紀沉積前存在暴露侵蝕過程。地層沉積旋回對比表明,凹槽內黑色巖系較正常的麥地坪組多一套沉積旋回,而且凹槽內資陽1井元素測井顯示黑色巖系下部發育20m厚的含硅泥質白云巖,結合鄰區鉆井分層認識,認為凹槽內黑色巖系不止是寒武系麥地坪組,還包括震旦系燈影組三段和四段。另外,燈影組四段硅質巖具有明顯的熱水成因特征,也證明當時具有強烈的區域拉張背景。結合中新元古代—寒武紀巖漿巖活動記錄和南華紀地層發育特征,認為綿陽-長寧凹槽是在南華紀裂谷基礎上,持續負地貌繼承性發育起來的,是間歇性拉張沉降和暴露剝蝕聯合作用的結果,因此該凹槽的構造屬性為拉張-侵蝕槽。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石油與天然氣地質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