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筆談之一)——中國文明的復興和知識重建
摘要:近四十年來,中國以獨特的道路和方式實現了大國崛起,制度安排、社會結構、發展路徑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顛覆了基于西方歷史經驗得出的社會科學結論。伴隨著這一歷史性的變化,一方面是西學范式和框架對于中國經驗與現實的解釋效能愈見式微,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漸次轉向尊重自身的事實和特點,提出了從學理上發現并闡述“真實的中國”、鍛造尊重本土經驗的理論模型的新時代課題;另一方面,中國也亟需在世界范圍內形成與其經濟實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學術、文化領域的話語權與軟實力。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煉出帶有中國標識的概念范疇?!爸v話”發表之后,經過人文社會科學界的新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創造性轉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全面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無不標示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本土化的新進展。從話語體系構建的視角來看,上述探索只不過意味著破題立論,一系列涉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構的重大話題亟待展開。有鑒于此,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的指導下,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于2018年夏初主辦了以“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為題的專題研討會,以期推動相關探討向縱深發展。本期推出的這組筆談,即屬此次專題研討會的部分成果。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文史哲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