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文章發表,健康科普怎么發才有效?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5-29 15:40:33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激勵醫療科普人員參與健康科普教育。
很多醫生朋友都非常好奇,那到底健康科普是什么,怎么樣才算符合標準呢?可以代替學術論文評職稱用嗎?
查詢后發現,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河南、廣西、四川、安徽、湖南、福建、遼寧、黑龍江、山東等地都提出將健康科普作為職稱評審的條件之一,且從政策中可以看出,健康科普是職稱申報過程中出現的新選項,可以選擇其作為任意一項發表,符合破除“唯論文”的大趨勢。
一起來看看已經公布的省份的具體要求吧!
廣西
申報正副高時,需提交本專業科普五篇,每篇不少于1500字。
河南
申報正副高時,河南省省級和基層的醫護人員都需完成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兩次。每年兩篇科普文章,假如晉升五年,則需要十篇,此項要求是申報條件,完成后才有晉升的資格。
四川
晉升省級高級職稱需要一篇;晉升基層高級職稱需要三到五篇。
安徽
科普作品要求:均為本專業科學知識形成。以第一作者在省級及以上主流新聞媒體發表健康科普文章、播發健康科普專題音(視)頻,年度不少于2篇;三級醫院申報人員任期內在省級媒體、二級醫院申報人員在市級媒體上科普講座至少10次,并獲得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認可。
遼寧
科普作品作為業績成果申報參評。
福建
晉升副高級職稱在省級及以上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政務微信或正式發行的期刊、報刊上公開發表本專業科普文章(或視頻)5篇(其中獲得市廳級獎項1篇),每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或每個視頻時長不少于3分鐘。
晉升正高級職稱在省級及以上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政務微信或正式發行的期刊、報刊上公開發表本專業科普文章(或視頻)8篇(其中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1篇),每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或每個視頻時長不少于3分鐘。
山東
誰可以靠科普晉升?
結合目前17個省市已公布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科普晉升的相關細則僅適用于申請高級職稱的對象,絕大多數范圍全部覆蓋臨床、護理、口腔、公衛、藥學和醫技,比如已經是主治(管)醫師/護師/藥師/技師去申請(副)主任醫師/護師/藥師/技師。在之前陜西省發布的《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通知》里,科普作品首次納入業績成果代表作參加評審的學科范圍主要是針對公衛。
怎么才算健康科普?
對于健康科普的形式,各省市的規定百花齊放,眾說紛紜。
綜合9個省市公布的細則來看,科普作品的類型極其多樣,主要有報紙文章、講座、短文、圖畫、(音)視頻、科普競賽和圖書專著等,多數省市允許的類別并不單一,但黑龍江要求是微視頻或科普圖書,天津限定為只能是科普專著。
對于健康科普發布的平臺要求,各省市規定的媒體級別不一。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等)官方新媒體和期刊,各自都要達到一定相應的行政級別,比如河南和四川規定最低為縣級媒體平臺,而上海和福建則要求為省部局級。為避免平臺過多帶來的管理混亂,有的另起爐灶,貴州統一建立本省的科普平臺“貴州省健康科普資源庫”,只有進入選庫的才是符合規定的科普作品。
對于科普作品的載體要求,總體而言,規定相當細致,對文章和專著的字數、音頻視頻的時長都有限制,比如上海要求科普文章要兩千字以上,天津要求專著主筆章節不能低于五萬字,重慶要求圖書要取得ISBN編號,科普期刊和有聲讀物要有合法合格的資質,科普大賽也要滿足相應的級別。
此外,對申請人在科普作品中的完成角色也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圖書要求為副主編及以上,科普短文必須是第一作者。
對于需要發表科普報刊的省份,小編推薦《家庭保健報》,《家庭保健報》是由黑龍江日報集團主管主辦的省級衛生報刊,榮獲全國十佳衛生報紙,是全國重點衛生報紙,每周三出版,收稿字符是1800字內/篇。此外,《家庭保健報》公開發行、一號一刊、一期一報,不會有增刊、擴刊.需要投稿的作者可以咨詢報社編輯: